统计与决策

专题研究

  • 数字经济核算研究综述

    郭海明;许梅;王彤;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字经济”逐渐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关于数字经济及其核算问题的研究日益活跃,且成果丰富。文章通过对数字经济的内涵、分类、核算方法及指标体系等方面文献的梳理和评析,发现目前在数字经济核算理论、核算方法及指标体系方面均未形成统一、完整、系统的标准,主要的难点在于数字经济的定义及范围的规范、数字经济核算指标数据的搜集及其规模的核算等。未来应重点关注数字经济核算方法及体系、数据驱动创新等方面,加强对数字经济核算的实证研究。

    2022年09期 v.38;No.597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 数字经济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与经验证据

    蔡玲;汪萍;

    文章利用2011—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一结论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进行相关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绿色创新能力和城市生产效率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两个重要渠道;但城市的地理区位、行政级别、科教资源禀赋以及环境规制强度等异质性因素,使得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差异明显。

    2022年09期 v.38;No.597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市场分割、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效率

    邓峰;冯福博;杨小东;

    随着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章采用2010—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模型分析市场分割、数字经济与区域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信息化时代下,市场分割仍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抑制作用;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提升;市场分割与数字经济交互作用正向促进区域创新效率;市场分割与数字经济的交互作用在东中部地区促进了区域创新效率,而在西部地区则抑制了区域创新效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弱化市场分割束缚的能力就越强,区域创新效率就越高;市场分割水平越低,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效率的作用效果越好。

    2022年09期 v.38;No.597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5K]
  •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效率评价

    王江泉;赵鑫;张俊;

    文章从投入、技术和产出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以全国2002—2018年的数据和30个省份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熵权法以及考虑评价对象技术进步的超效率DEA方法测算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效率水平。结果显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效率不高,不同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效率也存在较大差异。数字经济发展投入规模不合理,各年的技术进步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延缓了数字经济的发展。

    2022年09期 v.38;No.597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 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耦合协调分析

    李蕾;

    文章构建包含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网络应用、数字科研支撑共四个维度的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对黄河流域九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省份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数字经济内部的四个维度在不同省份表现悬殊。耦合协调分析发现,流域内各省份数字经济四个维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但协调性较差,属于数字科研支撑滞后型失调。因此,各省份要积极建立数字经济区域合作平台和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加强流域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发展。

    2022年09期 v.38;No.597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理论探讨

  • 地区简化投入产出表编制的理论与实证

    俞宗尧;葛建军;张国帅;

    文章基于RAS法提出一种编制省级以下地区简化投入产出表的方法,并以2017年贵州省投入产出表为基期表,以贵阳市同年投入产出表为目标期表,编制完成了贵阳市三次产业的简化投入产出表。为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以河南省为例,将推算出的投入产出表跟实际的投入产出表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其误差较小,精确度较高,进一步为利用非调查法编制省级以下地区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借鉴。

    2022年09期 v.38;No.597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空间部分线性变系数模型的分位回归估计

    梁永玉;田茂再;

    文章针对空间数据统计与回归建模,提出空间部分线性变系数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元惩罚样条的非参数逼近分位回归估计方法。该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处理变系数部分复杂边界、不规则形状的空间区域划分和非参数函数的逼近,而且整体上展现出不同分位水平下的解释能力。同时,针对模型实现问题,还提出了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的参数估计算法,数值模拟说明该方法的估计结果更加稳健、有效。

    2022年09期 v.38;No.597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0K]
  •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隐私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式

    陈冠廷;孙雅乔;

    随着统计主体对数据进行价值挖掘的能力逐步提升,其大量的数据需求催生了各类采集方式。然而,这也使统计主体的数据采集方式与统计对象隐私保护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隐私数据采集与处理模式。研究表明,该模式在保证统计对象数据隐私性的同时满足了统计主体对数据的应用需求,在解决统计双方间矛盾、打破隐私性数据统计壁垒、拓宽可挖掘数据种类范畴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2年09期 v.38;No.597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 时变方差相依序列均值变点的Ratio检验

    金浩;李彩彩;白会会;

    针对时间序列具备时变方差的特点,文章采用Ratio统计量研究了均值变点的检验问题。基于Cavaliere提出的广义中心极限定理,证明在原假设下统计量的渐近分布是广义维纳过程的泛函,并得到在备择假设下的一致性。为消除方差波动性对统计量检验的影响,提出时变方差的估计函数以增强其诊断功效。数值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估计函数的Ratio统计量不仅很好地控制了经验水平,没有出现水平扭曲,而且经验势也有较大的提高。最后,通过一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所给出的均值变点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22年09期 v.38;No.597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基于t类加权核函数的主成分分析维度约简算法

    刘文博;梁盛楠;董小刚;

    目前众多数据具有高维度特点,含有大量与类别标签无关的特征。直接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其进行分类,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而且难以获得较好的分类性能。针对该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加权核主成分分析(WKPCA)的维度约简算法,依据核矩阵特征值构造核函数权重,将多个核函数进行组合加权,进而达到特征降维的目的;为了提高WKPCA的维度约简效率,构造了t类核函数并且给出了相应的理论证明;以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朴素贝叶斯为分类器,对6个真实的数据集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与全变量模型、线性主成分降维以及单个核函数降维相比,WKPCA维度约简算法可以有效提高目前主流机器学习方法的分类预测性能。

    2022年09期 v.38;No.597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统计观察

  • 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王东;陈胜利;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2011—2019年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Spatial-Markov链刻画其空间差异和分布动态演进。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业发展质量保持稳步提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依然偏低,且呈现“东优西劣”的空间分布格局;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地区间差异构成空间差异最重要的来源;中国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发生跨阶段转移的概率较小,低水平地区难以实现跨越式发展,邻近地区之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2022年09期 v.38;No.597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 中国农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时序演进及空间收敛特征

    朱洪革;曹博;赵文铖;

    文章利用环境生产技术思想构建了全要素视角下的农业碳排放绩效衡量指标,进一步引入考虑群组异质性的非径向Malmquist动态指数与空间收敛检验方法,测度分析了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农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的时序演进与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平均值由2000年的0.29提升至2018年的0.57,成效显著。(2)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均呈现波动递增的时序演进特征。(3)东、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增长驱动模式具有差异性,东部地区属于效率改善与技术进步双重作用的“双驱”增长模式;西部地区属于技术主导型的“单驱”增长模式;中部地区属于效率改善型的“单驱”增长模式。(4)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碳排放绩效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但在全国和中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因此,不同地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低碳减排方案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方针政策。

    2022年09期 v.38;No.597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5K]
  • “后扶贫时代”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空间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

    张咏梅;张萌;赵金凯;

    为探究“后扶贫时代”多维相对贫困治理的实践路径,文章依据恩格尔理论和扩展线性支出系统(ELES)模型勾勒200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多维相对贫困的动态演化格局,揭示影响多维相对贫困的协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各省份多维相对贫困具有显著的差异和不平衡分布特征,自内陆向沿海呈逐年缓解的空间格局。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的条件组态表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对外沟通能力等要素缺失是影响居民多维相对贫困的多重并发因素。

    2022年09期 v.38;No.597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2K]
  • 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

    张珺;王健;

    文章构建了由精致发展、精致环境、精致创新及精致生活4个一级指标及38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2个样本城市进行指标完成度和发展协调度两方面的实证研究。用AHP-熵值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判定精致城市建设的指标完成情况,用协调发展系数来定量分析精致城市建设中的系统协调现状。实证结果表明,精致城市建设中依然存在“东高西低”的发展特征,且中部城市整体在精致城市建设中发展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合肥在指标体系的综合得分中排名最高但系统协调程度有待提高。

    2022年09期 v.38;No.597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分解及驱动因素分析

    卢晶;

    文章基于熵值法测度2003—2019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法探究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空间来源和结构来源,并利用QAP分析法考察新型城镇化发展地区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持续上升态势,但空间非均衡性显著。东部地区地区内差异最大,东-西部地区地区间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地区层面,社会发展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都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差异的主要结构来源和驱动力。居民生活差异在东西部地区的贡献和驱动影响也比较稳定和显著。

    2022年09期 v.38;No.597 7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 城镇化过程中能源消费增长轨迹的实证检验

    柳清瑞;唐璐;

    文章利用2005—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费增长轨迹。结果发现:(1)城镇化对能源消费存在推拉效应,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和金融提升等来推动能源消费,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能够拉动能源消费;(2)研究期内,城镇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费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能源消费增长趋势逐渐减弱;(3)城镇化通过技术创新影响能源消费增长变化轨迹,在经济发展水平由低到高的门槛区间内,大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轨迹。由此可见,提高城镇化水平在短期内会导致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加,但中长期将通过生产部门和居民部门能源消费模式转变以及技术创新减缓能源消费增长;技术创新有利于能源消费保持适度、绿色与平衡增长,并减少碳排放,从而有利于碳达峰和碳中和;能源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与节能减排政策既可以减轻城镇化所带来的能源消费以及碳排放增长压力,也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

    2022年09期 v.38;No.597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8K]
  • 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

    罗栋燊;沈维萍;胡雷;

    文章考察了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的碳减排效应,分析了城镇化影响消费结构升级进而影响碳排放的理论机制,构建了STIRPA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并以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二者对碳排放均存在显著的影响;城镇化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城镇化初期促进了碳排放,而后期促进了碳减排;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消费结构升级能够显著影响碳排放。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东中部地区,消费结构升级能够显著促进碳减排,东部地区碳减排效果略好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消费结构升级与碳减排之间的关系不显著;消费结构升级主要通过扩大非物质消费和扩大服务业占比两个路径对碳减排产生促进作用。

    2022年09期 v.38;No.597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 旅游业促进人居环境改善的效应测度与分析

    时朋飞;徐浜森;陈婷婷;周贻;

    文章在构建旅游业与人居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熵权TOPSIS法测算旅游业与人居环境发展水平,并运用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验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对人居环境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1)该区域15个城市旅游业与人居环境的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相关性和变化趋势一致性,同时该区域两大系统综合值均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哑铃”状空间分布,成都与重庆两大系统的综合值远高于周边13个城市,且与其他13个城市两大系统综合值的差距尚未呈现收敛态势;(2)旅游业正在驱动人居环境改善,旅游业作用系数为0.5952,说明旅游业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人居环境中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幸福的目标实现;(3)土地供给、政府投资、社会稳定、环境规制通过缓解人居环境承载压力、保障资金来源、激发环保动力与强化约束力等方面正向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忽略发展质量而重视经济规模则显著抑制人居环境改善。

    2022年09期 v.38;No.597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9K]

经济实证

  •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测度

    成春林;李涵;陶士贵;

    文章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力、内外循环畅通力和经济发展支撑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测度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发现: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示范力发展水平较高,内外循环畅通力稳中有升,经济发展支撑力的驱动作用不断加强。高质量发展水平高的城市呈现空间聚集性,发展水平低的城市大多分布在其外围;分区域看,在内外循环畅通力与经济发展支撑力方面,下游相较于中上游表现较为突出,在生态文明示范力方面,中上游相较于下游发展较为强劲。因此,要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重视高水平地区的辐射作用,以此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2年09期 v.38;No.597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 经济复杂度与“双循环”: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的实证检验

    董一一;宋宇;

    文章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在中国视域下以经济复杂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动态影响及作用机制为抓手,阐释了经济复杂度对“双循环”的内在影响机制并进行相关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经济复杂度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呈“倒U”型关系,当前阶段中国多数省份位于拐点左侧,东部地区经济复杂度对收入分配差距产生了负向影响,中西部地区影响为正,表明当前生产结构复杂程度还不足以驱动“双循环”发展。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复杂度能够通过促进中产阶层的崛起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从而利于“双循环”良性运转;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并未带来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使得生产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未得到有效发挥,形成对“双循环”发展的阻滞;政府对地区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则有助于“双循环”畅通运行。

    2022年09期 v.38;No.597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中国行业间经济距离测算及其网络特征分析

    芦风英;

    文章测算了2002—2017年中国各行业间前向关联经济距离指数和后向关联经济距离指数,并研究了经济距离指数网络的出度和入度。结果表明:从考察年度的平均值来看,前向关联系数经济距离指数网络和后向关联系数经济距离指数网络的出度和入度较大的行业均属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部分行业的生产对其他行业的推动和拉动作用均较大。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充分考虑到调整某一行业生产对其他行业生产带来的波及影响。

    2022年09期 v.38;No.597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 我国沿海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王忠辉;冯玉婷;张飞;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沿海省份理应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科技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作出更大贡献。文章从7个方面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系统结构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层次聚类法,对2018年我国10个沿海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沿海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存在较大差距,总体上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一枝独秀,而其他省份则存在各自的短板和优势;各省份的共同短板是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健康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偏低;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是共享发展成果、绿色健康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

    2022年09期 v.38;No.597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 产业转移、贸易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258个城市的实证

    司深深;张治栋;徐醒;

    文章将产业转移、贸易开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纳入统一框架,系统梳理了产业转移和贸易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并基于中国258个城市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半参估计方法和GMM方法实证检验了二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应。研究表明,产业转移和贸易开放均能有效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分区域抑或是从分行业来考察,贸易开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产业转移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仅存在着区域差异,而且不同产业类型的产业转移效应也有所差别,呈现一定的产业异质性。政府在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应注重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同时,继续加快对外开放和区域间合作,此外,政府亦可适度放权,鼓励各地区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以扩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空间。

    2022年09期 v.38;No.597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 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水资源耦合协调水平评价

    高志远;程柳;张小红;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了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水资源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和动力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综合发展存在粗放和不平衡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不高,存在着东高西低的现象;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缓慢上升,经历了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演变过程,总体上跨入了可接受的协调阶段;黄河流域耦合协调发展动力需要强化,存在外源动力不足、内源动力不充分、市场动力尚待激活等问题。

    2022年09期 v.38;No.597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 生猪产业链区制转换与价格非线性传导

    孟利东;闫桂权;

    文章基于中国2006年9月至2018年4月的仔猪价格、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引入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MS-VAR)模型对生猪产业链区制状态转换与价格非线性传导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猪产业链在下跌、平稳和上升区制间转换较为频繁,其中下跌区制稳定性较强;生猪产业链服从MSIH(3)-VAR(5)模型,仔猪价格受到不同滞后期下猪肉价格的显著影响,生猪价格同时受到不同滞后期下仔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显著影响;在不同区制状态中,生猪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非对称传导响应方向和持续时间基本一致,而冲击强度存在差异,上升区制中冲击强度最强,平稳区制次之,下跌区制最弱。

    2022年09期 v.38;No.597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5K]

财经纵横

  •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特征与测度

    龙帼琼;徐天祥;

    文章在对金融制度进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金融制度变迁综合评价体系,采用三元赋值法、单项指标法、PCA赋权法进行测度,对金融制度变迁总指数及其四个二级维度指数进行纵向考察,并基于不同省份金融改革发展水平分东、中、西三大地区进行横向对比。结果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在波动中加快,银行制度、资本市场、金融开放、普惠金融变革具有发展的同步性特征,但金融制度变迁呈现显著空间差异性,省际金融发展差异有加速扩大趋势。

    2022年09期 v.38;No.597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 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邓翔;吴雨伦;王杰;王平;

    文章首先基于绿色信贷相关政策,构建了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2008—2019年中国商业银行数据,系统评价和测度了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最后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不同性质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程度差异明显,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较多的环境责任,股份制商业银行次之,城(农)商行承担的责任较少。此外,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水平与其盈利能力之间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相互作用关系。未来应提高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内在积极性,扩大绿色信贷规模,通过深化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助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

    2022年09期 v.38;No.597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 金融发展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

    王治;黄文敏;

    文章将金融发展及FDI两个变量引入内生增长模型,重点分析了FDI技术外溢效果与金融发展水平的关系。理论模型表明,一个相对更有效、更完善的金融市场将对东道国实现FDI的技术溢出更有帮助,进而国家金融发展水平和FDI可以共同帮助东道国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将金融发展水平的代理指标区分为金融发展规模和效率,采用2003—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动态面板GMM方法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而非金融发展效率促进了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这指向未来中国金融体系在效率上的提升将有助于FDI技术溢出效应的进一步显现。

    2022年09期 v.38;No.597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 中国双边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潜力:基于面板Tobit方法的实证

    邓晓虹;黄满盈;

    文章考虑了双边旅游服务出口流量中的零值样本问题,运用面板Tobit方法对中国双边旅游服务贸易的出口潜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与普通的面板估计方法相比,虽然Tobit方法的系数符号仍保持一致,但估计值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2)对中国旅游服务出口具有显著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进出口双方的GDP和人均GDP、双方之间的物理距离、进出口双方的温度、汇率、边界是否相邻、是否有自贸协定、是否拥有共同语言以及是否有殖民联系。其中,出口国的人均GDP、经济体之间的物理距离和进口国的温度对旅游服务出口起阻碍作用,其他解释变量均有正向促进作用。(3)2010—2020年,中国旅游服务出口对有统计数据的31个贸易伙伴中的22个都呈现“贸易不足”的状态,其中对丹麦、爱沙尼亚、希腊、卢森堡、斯洛文尼亚、波兰、保加利亚、比利时这8个国家的旅游服务出口严重“贸易不足”,只实现了不足20%的出口潜力,出口潜力巨大。

    2022年09期 v.38;No.597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 投资风险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赵赛;胡必亮;

    文章运用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东道国投资风险测度体系,实证检验了东道国投资风险对中国OFDI的影响。结果显示:2003—2018年各东道国投资风险呈现较为一致的变化态势,但同类风险在国家间差异显著;综合风险与中国OFDI显著正相关,军事政治风险与中国OFDI显著负相关,经济金融风险和双边关系风险则与中国OFDI显著正相关;在低收入国家,双边关系风险对外资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在高收入国家,军事政治风险更为显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紧密的双边关系能够显著拉动中国OFDI,而在非沿线国家,军事政治风险指标则更为重要。

    2022年09期 v.38;No.597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 基于DSGE模型的房价波动与“双支柱”调控

    张波;唐文层;莫敏;

    在“房住不炒”宏观调控政策逐步落实的背景下,实施“双支柱”调控有助于推动金融、房地产同实体经济的均衡发展。不同房价波动冲击下的两种货币政策规则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效果有所差异。文章基于DSGE模型研究房价波动与“双支柱”调控,研究发现,货币政策规则选择泰勒规则相较于麦克勒姆规则更符合中国现实发展情形,引入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抑制房价的波动,短期内在住房需求冲击、金融冲击以及生产技术冲击下的房价变动不一致,会对未来中期、长期房价的上涨具有抑制作用。鉴于此,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时要明晰房价波动的来源,根据冲击来源通过“双支柱”进行协调搭配,从而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

    2022年09期 v.38;No.597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管理决策

  • 数字经济背景下统计法治化的核心内涵及路径

    董邦俊;易昕炀;

    数字经济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精准的科学决策、真实的统计数据以及数据的互联互通。为服务这一需求,必须实现统计法治化,其核心内涵包括完善统计法制,实行数据管理法治化;采用回应型法,实行统计管理服务化;落实监督法制,实行统计监督全域化。因此,应当强化全民统计法治意识,统筹数据法治化管理;修改完善统计法规,借鉴回应型法系模式;实施全面统计监督,提升法治监督有效性。

    2022年09期 v.38;No.597 163-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 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与创新绩效

    刘美玲;王佳;

    文章以中国16个省份2005—2020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Griliches-Jaffe模型,实证检验了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与创新绩效均呈正相关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创新绩效对人力资本要素变动更为敏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创新绩效对运营经费要素、技术要素变动更为敏感;创新要素配置比例可影响创新绩效提升效果,创新要素配置结构越均衡,创新绩效提升效果越好;区域创新要素之间投入与边际产出趋于同比例变化,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极为有利。

    2022年09期 v.38;No.597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7K]
  • 财务柔性、社会责任与公司价值

    杜丽贞;油晓峰;张文龙;

    当前企业的生存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保持财务柔性有助于企业灵活应对不时之需;同时,企业还被呼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的承担是否会影响财务柔性发挥作用?文章探讨了财务柔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社会责任带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柔性能显著提升公司价值,而且促进研发投入是其中介机制;当企业承担较多社会责任时,财务柔性的价值创造效应会被削弱。研究不仅拓展了财务柔性的经济后果以及公司价值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文献,而且为公司适度增加财务柔性储备,科学合理地承担社会责任,以便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公司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经验证据。

    2022年09期 v.38;No.597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6K]
  • 技术获取型并购行为与企业并购绩效

    蒋志雄;王宇露;

    文章从并购频率、并购规模两个方面揭示技术获取型企业并购行为对并购绩效的影响机理,探讨法律环境在技术获取型企业并购行为与并购绩效间的调节作用,并提出假设,收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获取型企业的并购频率、并购规模对并购绩效的长期影响是正向的;在同样的技术获取型并购频率和并购规模情况下,法律环境越好,越有利于改善企业并购绩效。

    2022年09期 v.38;No.597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5K]
  • 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偏离及动态调整差异测度

    潘庆婕;

    非金融企业负债是影响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问题,文章基于不同强度的创新能力,利用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偏离及动态调整度的差异性分析,发现低强度创新和中强度创新企业过度负债,高强度创新企业负债不足,并且以上企业均处于正向部分调整状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创新强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杠杆率治理,高强度创新企业调整速度更快,低强度创新企业调整程度更优。研究结论弥补了企业杠杆率在创新能力条件下的异质性,有助于企业进行杠杆率治理。

    2022年09期 v.38;No.597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5K]

  • 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问题》

    王世泰;

    <正>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人们生活的伦理文明获得感。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把握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伦理意蕴,探索人们在日常消费生活中能够遵循的伦理准则,为铸造经济文明形态提供理论参考,是值得人们关注的现实议题。余达淮教授等撰写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3月)一书站在全球视野和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着眼于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探寻与之相适应的伦理规范诉求,为全人类的经济伦理生活贡献中国智慧。

    2022年09期 v.38;No.597 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