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决策

书评

  • 评《马克思经济理论与主体生产》

    张晓庆;

    <正>由李嘉弘撰写的《马克思经济理论与主体生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年5月)一书,基于马克思哲学和经济学说立场,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现实和意识形态职能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作者强调,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系统理论工具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必然有一个批判的前提,即对其所处的经济现实和思想史背景的批判,只有在摆脱了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的意识形态范畴和现实职能的前提下,我们才有可能建立起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切认识。该书理论关注面广,从古典经济思想史的考察到马克思经典劳动价值论,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与古典学说之关系辨析到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论述过程中又根据需要穿插了对其他相关经济学家和理论流派的分析解读,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课题的广度与深度,对帮助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经济思想具有一定指导价值。总体来看,该书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2024年06期 v.40;No.642 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2K]

专题研究

  •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空间集聚与状态转移

    魏艳华;王丙参;马立平;

    文章基于TOPSIS法,通过CRITIC权与灰色关联理论构建CRITIC权灰色关联TOPSIS法,并将其在空间与时间上应用两次,从而可对面板数据进行短期评价。根据新评价法测算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展开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显著,主要取决于三大地区间的差异,且有扩大趋势;北京、上海稳居前2名,浙江、广东、福建、天津、江苏稳居第3至第7名;贵州、青海数字经济发展进步较大,东北三省排名退步显著;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状态转移较难,跨级状态转移基本不会发生,较低水平状态为贫困陷阱,陷于其中的省份很难靠自身得到提升;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基于配对t检验的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地理限制。

    2024年06期 v.40;No.642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数字经济、乡村产业振兴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梁健;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带来新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通过梳理数字经济影响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构建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和乡村产业振兴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乡村产业振兴的中介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提升有显著的积极作用,且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乡村产业振兴是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中介渠道;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促进效应在中部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表现得更为显著。

    2024年06期 v.40;No.642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机制检验

    李兴锋;王斌;王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总体富裕”和“共享富裕”两大维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动态GMM及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我国共同富裕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东强西弱”的时空非平衡性;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驱动效应,且数字经济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市场配置和创业带动三种渠道提高共同富裕水平。

    2024年06期 v.40;No.642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效应与作用路径

    王善高;

    文章以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以DEA方法测算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和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进行了作用路径检验。结果显示:2011—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具体表现为从东部地区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渐次降低。数字经济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拐点为0.60。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和时间上的异质性。作用路径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传导的。

    2024年06期 v.40;No.642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1K]
  • 数字经济与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

    曹梦渊;李豫新;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黄河流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文章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62个城市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分别测算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绿色经济效率,进而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经过稳健性检验及缓解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助推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赋能黄河流域绿色转型发展。第三,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因城市地理区位、行政级别、资源禀赋等不同而存在差异。

    2024年06期 v.40;No.642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 数字经济、产业多维演化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油建盛;蒋兵;董会忠;

    文章基于黄河流域65个城市2011—2020年的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考察数字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效应及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发展数字经济可显著提升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水平;中介效应结果显示,产业多维演化是数字经济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媒介,产业多维演化通过了双重门槛检验,使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变化趋势;数字经济的正向溢出效应显著,分区域来看,数字经济在中游、下游地区是当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上游地区未产生显著影响,且数字经济仅可带动下游地区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

    2024年06期 v.40;No.642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理论探讨

  • 矩阵数据的分类预测方法

    汪钱荣;陈文钰;赵为华;

    文章在矩阵正态分布下研究矩阵数据的参数估计及其分类方法。首先,基于低秩分解和矩阵正态分布的惩罚似然函数方法提出矩阵数据的参数估计和秩的自适应确定方法;其次,应用块坐标下降方法与增广拉格朗日乘子算法给出有效的迭代估计算法;然后,基于判别分析方法提出低秩分解下的分类预测规则;最后,通过大量数值模拟及卫星陆地资源数据和手写体数字的识别应用,验证了低秩估计方法对提高矩阵数据的估计和分类预测精度具有明显的效果。

    2024年06期 v.40;No.642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 基于动态综合评价的面板数据聚类方法

    梁锦玲;邓光明;

    面板数据聚类需要考虑指标维度和时间维度信息,文章尝试从动态综合评价的角度提取面板数据的指标维度和时间维度信息。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对面板数据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得到体现样本水平高低的指标维度综合评价值;运用具有速度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对样本增量速度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体现样本波动大小和变化趋势的时间维度综合评价值;最后,对两个维度综合评价值进行系统聚类。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聚类效果更优。

    2024年06期 v.40;No.642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 基于高斯过程模型的在线稳健参数设计

    周晓剑;高云龙;

    针对传统的稳健参数设计是离线设计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在线稳健参数设计方法。首先,选择更适合高维非线性复杂过程建模的高斯过程(GP)模型构建响应面,通过在线策略改进GP模型,使其具备处理流式数据的能力,将其称为在线高斯过程(OGP)模型。其次,结合响应面法(RSM)中的单响应优化策略构建在线稳健参数设计框架。将当前得到的可控因子设置水平和观测到的对模型波动影响最大的噪声因子作为新样本更新响应面模型,重做稳健参数设计,直至获得可控因子的最优设置水平。最后,结合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找到可控因子的最优设置水平,较好地兼顾了输出响应的最优性和稳健性,且参数设计效率更高。

    2024年06期 v.40;No.642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 贝叶斯图弹网模型及其推广

    叶贇鑫;傅德印;

    文章利用贝叶斯弹网模型在小样本高维数据变量选择上的优势,将弹网正则化方法与高斯图模型相结合,提出了贝叶斯图弹网(BGEN)模型,并通过分块Gibbs采样方法对精度矩阵进行估计;同时,为了让所提出的模型能够在高维数据下拥有更好的性能以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将所提出的模型进一步推广至贝叶斯自适应图弹网(BAGEN)模型。数值模拟和实例分析表明:在小样本高维情形下,所提方法具有明显优势。

    2024年06期 v.40;No.642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统计观察

  • 区域创新发展能力评价与空间差异测度

    戴金辉;林典伟;

    区域创新发展能力是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从区域创新发展规模、区域创新发展条件、区域创新发展活力、区域创新发展环境四个子系统筛选出20个可观测指标构建区域创新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面板数据熵权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14—2019年创新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对创新发展能力空间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并为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实现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06期 v.40;No.642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中国城市民生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收敛性研究

    刘畅;桂亚婷;韩爱华;

    文章构建了中国城市民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2012—2021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民生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和空间收敛模型考察民生高质量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空间相关性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在考察期内,三大地区样本城市的民生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城市民生高质量发展差异主要贡献来源为地区内差异,东部、西部地区城市之间的差异最大,并且东部地区城市之间的差异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城市;各地区城市之间的民生高质量发展都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特征,且都具有显著的空间收敛态势;劳动收入要素是影响全国及各地区民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

    2024年06期 v.40;No.642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 数字政府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葛文峰;冉启英;杨小东;徐阳;

    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而数字政府建设则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采用201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数字政府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政府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作用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显著存在;数字政府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单一门槛效应,即当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超过阈值0.5864以后,数字政府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增强;数字政府建设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因此,地方政府应在进一步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同时,完善数据要素市场的建设,并且利用数字政府建设的有利契机进一步改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4年06期 v.40;No.642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 制造业低碳发展效率及其空间收敛性分析

    姜明栋;黄雨萌;王奇;

    文章基于全局参比和共同前沿的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测度了2013—2019年我国30个省份1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低碳发展效率,并通过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其敛散特征、溢出效应及其行业异质性。结果表明:低碳发展效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行业和低技术密集型行业,中技术密集型行业尤其是金属类行业的效率水平普遍较低;碳密集型行业低碳发展效率在研究期内显著提升,而中、低技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的效率值降幅明显;不同制造业行业间的低碳发展效率空间分异在研究期内趋于明显,而多数行业东西差距缩小、南北差距扩大。此外,我国制造业低碳发展同时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其中高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收敛速度较快;而对于低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高效率地区对周边区域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2024年06期 v.40;No.642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9K]
  • 空气污染对区域科技创新的双边影响效应分析

    丁晨辉;王威;宋晓明;

    文章分析了空气污染对科技创新的双边影响机理,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研究空气污染对科技创新的抑制效应、激励效应及净效应。结果表明:总体上空气污染对科技创新产生了抑制影响。首先,空气污染的激励效应使得科技创新高于前沿水平6.58%,而空气污染的抑制效应使得科技创新低于前沿水平16.17%,最终在两种效应的综合作用下使得科技创新低于前沿水平9.59%。其次,从时间趋势看,空气污染的净效应始终为负且逐渐减弱;分区域看,空气污染的抑制效应呈东、西、中部地区逐渐减弱趋势。最后,在不同空气污染水平下,空气污染程度的加深会加剧对科技创新的抑制效应。

    2024年06期 v.40;No.642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 不同规模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测度

    刘润芳;郝东明;李馨兰;

    文章选取2014—2020年我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应用加速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和物元可拓评价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对不同规模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行测度。结果显示:总体来看,我国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演进趋势,但结构性问题突出;从不同规模来看,大、中、小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优秀等级占比均在逐步升高,但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差异显著,表现为中等城市>小城市>大城市。

    2024年06期 v.40;No.642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水平测度——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

    李林;高威;

    文章探讨了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态势,构建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2020年长江经济带养老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呈相互赶超的发展势头,助推融合关系持续升温,其中,上游地区融合水平增幅领先;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状况从初级耦合协调迈入良好耦合协调阶段,但与长江经济带“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国家战略定位存在差距;产业融合呈现养老产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协同共进的特点,其中,上游和下游地区分别是文化产业和养老产业发展相对突出,中游地区则是同步发展。

    2024年06期 v.40;No.642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经济实证

  • 中国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实证测度与国际比较

    刘洋;雷俐;肖伶俐;

    文章立足国际投入产出表,构建基于供需两侧的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农业贸易增加值国内国际双循环分解方法,并利用2007—2019年的ADB-MRIO数据,对中国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进行实证测度与国际比较。研究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经济供给侧国内循环的占比呈下降趋势,而需求侧国内循环的占比呈上升趋势;综合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测度及农业贸易增加值分解来看,中国农业经济国内循环依赖程度在90%左右;从国际比较角度来看,2019年中国依赖于国内循环的农业贸易增加值占比在全球62个主要经济体中处于第5位,若单纯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农业经济国内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

    2024年06期 v.40;No.642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杨承佳;

    文章构建了包含3个维度、17个基础指标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Kernel密度估计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及非均衡性。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但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不高;智能化条件和智能化效益表现良好,智能化应用问题突出;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分布特征;中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且呈逐步缩小态势;全国及三大地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非均衡性呈波动上升态势,全国表现出两极分化态势。

    2024年06期 v.40;No.642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 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

    邵长花;

    文章采用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模型构建了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3—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测算,从压力层、状态层和准则层视角对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全国以及四大经济区域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协同性与时空演进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不同省份在三大准则层的表现和排名具有差异性;Dagum基尼系数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各区域逐渐趋向协同发展;Kernel密度估计结果表明,中国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提升,但各区域的演进规律呈现差异化。

    2024年06期 v.40;No.642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

    张耀;曹俊杰;韩世东;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整体的两系统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模式由新型城镇化主导、数字经济滞后转变为数字经济主导、新型城镇化滞后,耦合协调水平由中度失调转变为濒临失调;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劳动力质量、产业结构、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与劳动力质量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南北异质性。

    2024年06期 v.40;No.642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 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

    徐野;田聪;刘满凤;杨杰;

    文章从经济学机理角度分析了数据要素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加法效应和乘数效应,加法效应主要通过信息增值模式来实现,乘数效应主要是通过融合驱动模式来实现;验证了数据要素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主要是乘数效应,通过与传统要素融合,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且与劳动要素融合的乘数效应大于与资本要素融合的乘数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数据要素发挥的乘数效应要大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数据要素主要发挥的是加法效应。

    2024年06期 v.40;No.642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8K]
  •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与共建国家价值链优化

    梁昊光;秦清华;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形态急剧变化的时代,“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有助于实现包容性全球化、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价值链新格局。文章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构造了2010—2022年“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发展指数,实证检验“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对共建国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及分工地位的影响,并揭示其内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共建国家全球价值链的前向参与度,降低后向参与度,提高其分工地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有助于共建国家降低贸易成本、增强研发创新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拓宽对全球价值链的参与深度和广度,进而促进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以及与中国合作伙伴关系紧密的国家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受益更大。

    2024年06期 v.40;No.642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 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贸易潜力测度

    袁元;

    文章利用2001—2020年中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数据,分析了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粮食贸易的互补性,并基于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进口层面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贸易潜力及其制约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粮食贸易上具有互补性。进一步的时变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粮食进口贸易效率较低,但潜力巨大;贸易国双方的人口规模、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对粮食进口贸易潜力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经济规模、地理距离和经济差距则具有抑制作用。从阻碍粮食进口贸易潜力提升的非效率因素来看,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政府效率和贸易自由度的提升,以及文化距离的缩短都能够抑制贸易非效率,促进粮食进口贸易潜力提升。

    2024年06期 v.40;No.642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财经纵横

  • 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检验——基于河南省的实证

    徐晓飞;吉晶晶;

    文章基于2010—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河南省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临界值为2.3311,在临界值左侧,金融结构会产生正向经济增长效应,而越过临界值后,金融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转为负向;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两者关系具有调节效应,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推进,临界点将左移,且曲线变得更陡;分组回归结果显示,在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仍满足“倒U”型非线性关系,在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较低的地区,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正向相关。

    2024年06期 v.40;No.642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王澜;王相宁;

    为考察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文章选取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纳入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工具指标构建普惠金融指数,并利用静态面板可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动态面板广义矩回归模型,研究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存在“U”型关系,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倒U”型关系。分地区来看,普惠金融对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区域异质性。

    2024年06期 v.40;No.642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 人民币情绪、汇率预期与估值效应关系研究

    曹强;杨修琦;

    文章使用文本挖掘方法构建人民币情绪指数,基于TVP-SVAR-DY模型研究了人民币情绪、汇率预期与估值效应的关系,重点讨论了在2015年“811汇改”时期的情况。结果表明:第一,人民币情绪对汇率预期的溢出效应大于汇率预期对人民币情绪的溢出效应,且汇率预期溢出效应更多表现为长期效应。第二,估值效应的影响因素是汇率和资产价格收益率,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具有异质性,在其余时期,资产价格收益率是估值效应的决定因素;在2015年“811汇改”时期,汇率因素是估值效应的重要因素。第三,对估值效应进行分解发现,在资产价格收益率引致的估值效应中,汇率因素通过人民币情绪和汇率预期发挥作用,而且主要是以人民币情绪起主要作用。

    2024年06期 v.40;No.642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4K]
  • 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能分析

    谭磊;李文君;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识别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两阶段SBM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数的加性特点,利用一种与商业银行开源、节流和降“坏”相关的多维分解方法,对2014—2020年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动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趋势,受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的综合影响,开源动能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开源技术效率和开源规模效率提升是核心动力;从时间维度看,2017年之前,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源于开源动能、节流动能与降“坏”动能的综合贡献,2017年后主要源于开源动能,节流动能与降“坏”动能的贡献逐渐消失;分类别看,不同类型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开源动能方面。

    2024年06期 v.40;No.642 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 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

    裴桂芬;刘岩;

    在新一轮技术变革和产业变革浪潮下,数字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基于201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计算数字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并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二者呈现“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空间特征;数字贸易发展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均可以产生促进作用,并存在区域异质性。从直接效应来看,对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强于东部地区;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东部地区对周边省份有更强的正向溢出效应。

    2024年06期 v.40;No.642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管理决策

  • 制造业企业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检验

    汤桐;马春爱;吕桁宇;郝馥莹;

    文章利用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运用OLS、Sobel-Goodman与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等方法,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等理论,从“企业资源-转型升级”结构匹配视角,检验制造业企业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企业财务资源结构升级、管理资源结构升级、创新资源结构升级和关系资源结构升级均可以通过优化结构匹配进而推动转型升级。其中,在创新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中,结构匹配度发挥的中介效应最大;在管理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机制中,结构匹配度存在遮掩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企业资源结构对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性。

    2024年06期 v.40;No.642 167-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 绿色投资、融资约束与企业财务绩效——来自能源行业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刘书兰;王蒙;漆俊美;

    绿色投资是实现社会环境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A股能源行业上市公司的统计数据,探索企业绿色投资、融资约束与企业财务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色投资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U”型关系,融资约束对其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高的企业,其融资约束调节作用更为明显;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高和市场势力强的企业,绿色投资对其财务绩效的影响更大。

    2024年06期 v.40;No.642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收入心理账户效应检验

    董莹;黄思琳;

    文章基于心理账户理论分析不同来源收入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机制,采用CHFS2017—201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得到如下结论:(1)各类收入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心理账户分割效应,工资性收入越高的家庭越倾向于增加中低风险资产而挤出高风险资产;经营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越高的家庭越倾向于增加无风险资产而挤出风险资产;财产性收入越多的家庭越倾向于增加风险资产而挤出无风险资产。(2)相比城镇家庭,农村家庭对经营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的金融资产配置心理账户效应更偏保守,财产性收入则更偏激进,分割效果较强。(3)中高收入家庭的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心理账户效应更保守,财产性收入更激进;低收入家庭的转移性收入心理账户效应更保守。

    2024年06期 v.40;No.642 17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 不同碳政策下考虑道路拥堵的区域物流网络优化

    陈志豪;贺勇;廖诺;

    文章构建了在不同碳政策下考虑城市间道路拥堵的物流网络优化模型,对区域物流网络选址及其容量等级进行优化;同时,对于各个碳政策,设定不同的物流运输时限与延迟惩罚组合,通过其对应的总成本及碳排放量的比较分析,确定最优的物流运输时限及延迟惩罚组合;进一步,对不同碳政策下最优运输时限及延迟惩罚方案的物流网络总成本及碳排放进行对比分析。以粤港澳地区公路物流网络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优物流枢纽应为广州、深圳、中山、佛山、揭阳5个城市。在碳限额与碳交易两个政策下,较高的物流运输时限与延迟惩罚方案下的物流网络总成本和碳排放量均相对较低;在碳税政策下,不同碳税税率下的最优物流运输时限及延迟惩罚组合存在差异。在三种不同的碳政策下,碳限额、碳税税率、碳价三种参数的变动,对物流网络总成本和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相对于碳税及碳限额,碳交易政策下最优运输时限及延迟惩罚方案所对应的物流网络总成本与碳排放均最低。

    2024年06期 v.40;No.642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