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决策

书评

  • 评《数字经济下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滕云;

    <正>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变革的步伐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网络时代下,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不断催生文化产业的新思路、新业态、新模式,深刻影响着文化产业生产、消费的方式与习惯。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为文化产业的实践探索提供了坚实支撑。文化产业也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人们对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却未能跟上产业发展的速度,历史脉络、逻辑框架与实践应用之间仍未形成有效协同。

    2025年18期 v.41;No.678 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理论探讨

  • 数据缺失条件下基于模型平均调整的因果效应估计方法

    耿智琳;张丽丽;张耀峰;张志刚;

    在使用观测数据进行因果推断时,混杂变量偏倚和协变量数据缺失会降低处理效应估计的准确性。针对此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面向协变量缺失数据的模型平均调整因果效应估计方法。该方法首先使用插补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插补;其次,应用模型平均调整方法,对多个倾向得分估计模型进行加权平均,综合各模型的优点;最后,通过双重调整机制提高倾向得分估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基于逻辑回归的逆概率加权方法,所提方法能有效降低混杂偏倚和协变量数据缺失的影响,提高ATE的估计精度,为处理协变量缺失数据的因果效应估计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18期 v.41;No.678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4K]
  • 非对称平滑转移误差修正模型的协整检验研究

    吴建銮;霍宇辰;游万海;南士敬;

    非对称平滑转移误差修正模型(AST-ECM)因能捕捉现实经济中的非对称、非线性连续调整特征而备受学术界关注。然而,在其协整检验上,传统的线性EG协整检验和基于泰勒展开式构造的非线性协整检验统计量均存在检验功效较低或检验水平扭曲严重的问题。因此,文章在介绍AST-ECM的基础上,基于未识别参数空间方法构造AST-ECM的非线性协整检验统计量,推导统计量的渐近分布,模拟其临界值;并进一步使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将该统计量与传统的EG统计量和基于泰勒展开式的各类统计量进行检验水平和功效的比较,以此来检验其有限样本性质。研究结果显示:(1)所提的非线性协整检验统计量的渐近分布不是标准分布。在原假设成立时,它收敛于复杂的随机泛函;在备择假设成立时,它趋于正无穷。(2)蒙特卡洛模拟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的EG统计量和基于泰勒展开式的各类统计量,所提的非线性协整检验统计量具有较低的检验水平扭曲程度和较优的检验功效,统计性质更为优良。

    2025年18期 v.41;No.678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基于图像纹理分析的递归图特征量化方法研究

    李燕;

    基于递归图理论的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越来越受到各领域研究者的重视,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多个领域。但传统递归图使用Heavyside阶跃函数来判断相空间中状态点的递归行为,这存在两个问题:(1)Heavyside阶跃函数会产生刚性边界问题,造成信息丢失;(2)临界距离的选取非常关键,选取不恰当会造成低维动力学错误,但目前对该参数的选取并没有统一的方法。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如下改进方法:(1)在判断状态相点递归性时使用Gaussian函数代替Heavyside阶跃函数,解决Heaviside阶跃函数所造成的递归分析结果的刚性边界和二元值问题;(2)使用局部二值模型(LBP)和纹理相似性度量Earth Mover's Distance模型(EMD),就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分析提出了对递归图进行纹理分析的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度量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相似度的方法体系。研究结果显示,所构建的方法能够灵敏且准确地识别出洛伦兹系统动力学特征的突变点,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度量复杂系统动力学特征的相似度。

    2025年18期 v.41;No.678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 基于MRIO的区域价值链测算框架设计与实证解析

    李剑;薛佳慧;姜宝;

    随着国际分工体系的纵深发展与全球利益分配格局的演变,区域价值链(RVC)已成为各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关键通道。文章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构建量化区域内价值链、区域外价值链和跨区域价值链的测度框架,从多维视角解析国家嵌入RVC的模式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价值链结构解析。研究发现:区域内价值链成为引致贸易增加值的核心驱动力;在空间格局上形成了以中国为节点的区域内分工网络,也形成了以中国为区域内枢纽,以美国、德国、日本、韩国为区域外枢纽的跨区域分工网络;行业层面的增加值构成存在异质性特征,但整体呈现“区域内分工偏好”。

    2025年18期 v.41;No.678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6K]
  • 数字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赵一鸣;郑乔治;陈顺清;黄靳哲;

    数字基础设施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国际通用惯例的数字基础设施评价指标体系,涵盖感知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存储基础设施、计算基础设施及公共基础平台设施五个维度。建议按照数字基础设施评价的具体实施流程,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结合功效系数法计算综合得分,以支撑数字基础设施核心能力与建设效果的科学评价,识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025年18期 v.41;No.678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统计观察

  • 数字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现代化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樊晓燕;李娜;

    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文章运用2010—202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公共服务现代化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东部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提高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来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2025年18期 v.41;No.678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中国减贫政策的收入增长净效应及国际借鉴

    李冰寒;佘升翔;唐文进;曾素梅;

    关于减贫成效究竟是来源于经济增长还是政策干预的争论持续存在。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文章基于2015—2020年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期间两个贫困县753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追踪调查资料,采用反向双重差分模型,在控制经济基本面及个体、家庭和村级特征的基础上,精确识别了扶贫政策干预的净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扶贫政策显著提升了贫困户收入水平,使其人均纯收入增加17%,该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这一发现为厘清政策干预在减贫中的独立作用提供了可靠的量化证据。

    2025年18期 v.41;No.678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 “双碳”目标下低碳化和就业增长的“双重红利”——基于环境菲利普斯曲线的检验

    许平祥;刘一凡;尚林;

    充分就业和低碳化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环境菲利普斯曲线(EPC)假说阐述了低碳化和就业增长的“双重红利”。文章基于2000—202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纳入非线性效应和碳规制预期因素,对EPC假说的有效性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预期内EPC系数显著为正,而预期外EPC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低碳化的就业增长损失主要来自短期的预期外因素,而在长期内可以实现“双重红利”。(2)低碳化与就业之间总体上表现为显著的“U”型关系,但具有地区异质性,东部地区非线性特征显著,而西部地区则表现出线性特征。(3)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国际贸易是低碳化推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更好地获取“双重红利”,需要考虑区域、产业和预期稳定性等多个维度以实施差异化的碳规制政策。

    2025年18期 v.41;No.678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 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机理研究

    张雷;许黎莉;陈文;

    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其产生何种影响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县级数据,使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且这种影响呈现线性特征。在作用机制上,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和金融深化的路径来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更有利于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县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相较于其他数字乡村建设维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边际效应最大。

    2025年18期 v.41;No.678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 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测度与空间分异特征

    马小龙;张万成;

    文章从乡村创新活力与乡村创业活力两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及空间分异特征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逐年提高,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出现极化现象和空间集聚现象;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空间分异格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主要驱动因子为数字金融、财政支农水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此,各地应多措并举,打造乡村创新创业新高地,因地制宜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多管齐下盘活乡村创新创业发展要素,以此带动乡村就业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2025年18期 v.41;No.678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

    张佳宁;胡小飞;颜海娟;

    文章构建包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74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动态演进规律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低,但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不具有σ收敛特征,但具有绝对β收敛特征。

    2025年18期 v.41;No.678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能源利用效率: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郭庆然;周春帆;

    作为智慧经济时代“新基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传导效应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文章选取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能源利用效率,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和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省份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和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省份的影响却不明显,且对低能源效率省份的促进作用大于高效率省份;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2025年18期 v.41;No.678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经济实证

  • 中国经济双循环的动态演进、产业特征与区域差异

    董虹蔚;

    文章构建了经济双循环的投入产出分析框架,运用2000年、2007—2022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2010年、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基于国家、产业和省份三个层面,揭示了中国经济双循环的结构演变特征和分工位置。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占比下降但质量有所提升,在复杂国际循环中的生产位置仍位于中下游,且获利能力不足;大部分产业以国内循环为主,初级产业的加工生产能力较弱,复杂制造业和加工制造业参与国际循环的程度较高但生产位置仍处于中下游,服务业的国际循环占比较低;各省份生产能力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特征,东部地区国际循环占比较高且在国际循环中已经获得一定的上游优势,东北地区以省际循环为主,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循环和省际循环占比较高,其中,资源和劳务输出省份位于双循环的生产位置上游。

    2025年18期 v.41;No.678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李静雯;邱国庆;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互动共生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文章基于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耦合协调度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2)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3)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耦合协调度主要呈现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的特征,在冷热点分布上,形成以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为核心向外围地带逐渐减弱的耦合协调空间结构特征,在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的空间方向性上呈现极化、集中趋势,整体向西偏移,空间差异不断缩小。

    2025年18期 v.41;No.678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 数字经济与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兰梓睿;刘保留;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和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并且数字经济对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趋势。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和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地区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效应要显著强于东中部地区、处于后工业阶段地区。此外,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调节作用的影响下,数字经济对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强。

    2025年18期 v.41;No.678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数字产业集群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影响的统计检验

    高培培;

    数字产业集群通过深度融合、高效协同与创新驱动推动了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并提升了国际竞争力。文章基于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剖析数字产业集群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集群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在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经济活跃度较高地区和中大规模产业地区,数字产业集群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赋能效应更为显著。

    2025年18期 v.41;No.678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创新要素配置对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周杰;

    文章选取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探讨创新要素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配置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要素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城市更强;产业结构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是创新要素配置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中介变量;创新要素配置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可推动长三角地区内部及邻近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18期 v.41;No.678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 城市网络位置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杨青龙;刘万萍;柯达;张术平;

    经济韧性是城市应对外部冲击、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能力,在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群网络为城市间联系协作与经济韧性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2011—2023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各城市的经济韧性,并构建城市群网络,从被动影响力、主动影响力、核心地位和中介作用4个维度量化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城市网络位置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网络位置与经济韧性提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城市在网络中越重要或处于越核心的地位,越有助于提升其经济韧性,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各分城市群的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城市网络位置对经济韧性的影响表现出异质性。

    2025年18期 v.41;No.678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 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李晓婷;

    文章基于2006—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技术创新能力是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中介机制,人工智能通过提升区域创新总量、创新质量和创新数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以人力资本水平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当人力资本水平处于一定区间时,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最为显著,过高或过低均会削弱其作用效果。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对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同时,文化产业繁荣度较高的地区更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

    2025年18期 v.41;No.678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 人工智能、创新要素配置与产业链韧性

    刘元元;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是维护我国经济稳定与繁荣的关键,也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3—2023年的面板数据,在利用熵值法测度产业链韧性与创新要素配置的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系统研究人工智能对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理及创新要素配置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城市和大城市中,人工智能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强;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在促进本地区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同时,对邻近地区的产业链韧性也具有促进作用;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是人工智能影响产业链韧性的重要作用渠道,即人工智能可通过创新要素配置这一路径提升产业链韧性。

    2025年18期 v.41;No.678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财经纵横

  • 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创新和共同富裕——基于要素空间流动视角

    巴曙松;蔡泽栋;张兢;

    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创新和共同富裕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重要的议题。近年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便利了生产要素的地区间流动,不断提升的基建水平和持续优化的地方政策更是赋予这种空间流动以不可忽视的时变特征。文章以2011—2023年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引入时变空间矩阵来探究三者之间的关联。研究表明,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区域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传导作用,且在考虑要素空间流动时变性特征的情况下,共同富裕自身及区域创新对共同富裕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加显著,体现了统一大市场建设对促进区域创新成果交流、实现地区间协同均衡发展的强化作用。

    2025年18期 v.41;No.678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 科技金融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基于高端颠覆性技术创新视角

    杨茜云;

    文章设置“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政策为一项外生政策冲击,以2005—2022年我国27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科技金融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可显著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假设检验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能够通过推动高端颠覆性技术创新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城市、重点城市及国内大市场优势较强城市更明显。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科技金融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18期 v.41;No.678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 数字普惠金融的绿色创新激励机制与传导效应

    郝颖;付家成;熊静琪;芦哲;

    文章选取2011—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绿色专利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且在非国有企业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内陆省份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升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缓解融资约束及增加研发投入三条中介路径驱动绿色创新。同时,环境规制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绿色创新激励作用具有正向的调节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长期来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溢出。

    2025年18期 v.41;No.678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 财政纵向失衡、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实证检验

    张学升;张路乔;

    文章采用2011—2022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财政纵向失衡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进一步探究了财政纵向失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财政纵向失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也存在财政纵向失衡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进而间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适度的财政纵向失衡有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过度的财政纵向失衡则会产生抑制作用;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财政纵向失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负向影响会降低。此外,财政纵向失衡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2025年18期 v.41;No.678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 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影响碳排放的实证检验

    陈书平;

    在全球数字经济加速发展与“双碳”目标的双重背景下,厘清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碳排放的作用路径,对协调经贸合作与环境治理、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能通过产业集聚和绿色技术创新两条路径降低碳排放强度。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能够显著降低南方地区碳排放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全球价值链参与不仅能降低本地碳排放强度,还能显著降低周边地区碳排放强度。因此,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力构造数字全球价值链;打造区域共享碳减排网络,带动各地协同降低碳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环境,促进“双碳”目标实现。

    2025年18期 v.41;No.678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管理决策

  •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

    张广乐;李海涛;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关键作用。文章基于2013—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及东中部地区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作用尤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是重要的传导路径。

    2025年18期 v.41;No.678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

    杨军;朱庆生;

    文章利用2011—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试验区的设立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提升作用,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降低交易成本和缓解融资约束三条路径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中部地区企业、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企业、制造业企业、非高技术产业企业及成长期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为持续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应着力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资源整合与协同共享;需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众对数据价值的认知;企业应充分利用试验区政策红利,主动参与行业数据标准制定,推动产业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数据开放与流通,形成协同创新效应。

    2025年18期 v.41;No.678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 数字化持续投入、内部控制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刘瑾;赵纳晖;徐松;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持续的数字化投入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和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文章以2013—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数字化持续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持续投入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化持续投入通过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表明内部控制是信息技术赋能的落脚点,内部控制通过权力配置和行为引导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经济不确定性较低的外部环境下,数字化持续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在管理者短视程度较低、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的内部环境中,数字化持续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显著。

    2025年18期 v.41;No.678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 双元创新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检验

    黄顺春;吴梦琪;

    文章基于2011—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组织双元理论,实证分析了双元创新的平衡度与互补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环境动态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双元创新的平衡度与互补度均能显著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环境动态性在双元创新的平衡度与互补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双元创新的平衡度与互补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双元创新的平衡度在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中更有利,双元创新的互补度在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更有利。

    2025年18期 v.41;No.678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实证检验

    高智林;常利民;戈畅;

    高质量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研发成果增量提质是高质量创新的重要标志。文章基于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推进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融资约束、政府补助及市场化水平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地位、获取政府补助、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市场化水平,进而提高企业创新质量。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正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显著。

    2025年18期 v.41;No.678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组织韧性、战略变革与企业财务绩效

    梁林;李妍;

    基于“能力-行为-绩效”的研究逻辑,文章以2010—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组织韧性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战略变革的中介作用和企业生命周期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组织韧性显著促进了企业财务绩效,但也可通过战略变革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抑制作用;(2)从生命周期视角来看,组织韧性仅在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促进作用;(3)组织韧性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行业竞争程度高和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4)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组织韧性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呈现显著的“倒U”型特征。

    2025年18期 v.41;No.678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