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晓燕;李娜;
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文章运用2010—2023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公共服务现代化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可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东部地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提高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来赋能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2025年18期 v.41;No.678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 李冰寒;佘升翔;唐文进;曾素梅;
关于减贫成效究竟是来源于经济增长还是政策干预的争论持续存在。为了探究这一问题,文章基于2015—2020年中国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期间两个贫困县7537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的追踪调查资料,采用反向双重差分模型,在控制经济基本面及个体、家庭和村级特征的基础上,精确识别了扶贫政策干预的净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扶贫政策显著提升了贫困户收入水平,使其人均纯收入增加17%,该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这一发现为厘清政策干预在减贫中的独立作用提供了可靠的量化证据。
2025年18期 v.41;No.678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 许平祥;刘一凡;尚林;
充分就业和低碳化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环境菲利普斯曲线(EPC)假说阐述了低碳化和就业增长的“双重红利”。文章基于2000—202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纳入非线性效应和碳规制预期因素,对EPC假说的有效性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预期内EPC系数显著为正,而预期外EPC系数显著为负,说明低碳化的就业增长损失主要来自短期的预期外因素,而在长期内可以实现“双重红利”。(2)低碳化与就业之间总体上表现为显著的“U”型关系,但具有地区异质性,东部地区非线性特征显著,而西部地区则表现出线性特征。(3)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国际贸易是低碳化推动就业增长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更好地获取“双重红利”,需要考虑区域、产业和预期稳定性等多个维度以实施差异化的碳规制政策。
2025年18期 v.41;No.678 47-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 张雷;许黎莉;陈文;
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其产生何种影响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县级数据,使用面板随机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乡村建设影响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机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有利于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且这种影响呈现线性特征。在作用机制上,数字乡村建设主要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和金融深化的路径来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更有利于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县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时,相较于其他数字乡村建设维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边际效应最大。
2025年18期 v.41;No.678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 马小龙;张万成;
文章从乡村创新活力与乡村创业活力两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及空间分异特征展开分析。研究表明:在考察期内,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逐年提高,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出现极化现象和空间集聚现象;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活力指数空间分异格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主要驱动因子为数字金融、财政支农水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对此,各地应多措并举,打造乡村创新创业新高地,因地制宜激发乡村创新创业活力,多管齐下盘活乡村创新创业发展要素,以此带动乡村就业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2025年18期 v.41;No.678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张佳宁;胡小飞;颜海娟;
文章构建包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74个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和空间收敛模型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动态演进规律及空间收敛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低,但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两系统耦合协调度不具有σ收敛特征,但具有绝对β收敛特征。
2025年18期 v.41;No.678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7K] - 郭庆然;周春帆;
作为智慧经济时代“新基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传导效应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文章选取2012—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能源利用效率,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东部地区和高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省份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而在中西部地区和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省份的影响却不明显,且对低能源效率省份的促进作用大于高效率省份;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水平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
2025年18期 v.41;No.678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董虹蔚;
文章构建了经济双循环的投入产出分析框架,运用2000年、2007—2022年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2010年、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数据,基于国家、产业和省份三个层面,揭示了中国经济双循环的结构演变特征和分工位置。研究发现:考察期内,中国经济发展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占比下降但质量有所提升,在复杂国际循环中的生产位置仍位于中下游,且获利能力不足;大部分产业以国内循环为主,初级产业的加工生产能力较弱,复杂制造业和加工制造业参与国际循环的程度较高但生产位置仍处于中下游,服务业的国际循环占比较低;各省份生产能力呈现明显的“东强西弱”特征,东部地区国际循环占比较高且在国际循环中已经获得一定的上游优势,东北地区以省际循环为主,中部和西部地区省内循环和省际循环占比较高,其中,资源和劳务输出省份位于双循环的生产位置上游。
2025年18期 v.41;No.678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 李静雯;邱国庆;
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互动共生成为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选择。文章基于2008—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考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耦合协调度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2)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3)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现代产业体系耦合协调度主要呈现高-高集聚或低-低集聚的特征,在冷热点分布上,形成以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为核心向外围地带逐渐减弱的耦合协调空间结构特征,在东北-西南和西北-东南的空间方向性上呈现极化、集中趋势,整体向西偏移,空间差异不断缩小。
2025年18期 v.41;No.678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 兰梓睿;刘保留;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和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并且数字经济对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长期性,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趋势。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和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地区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效应要显著强于东中部地区、处于后工业阶段地区。此外,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调节作用的影响下,数字经济对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强。
2025年18期 v.41;No.678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高培培;
数字产业集群通过深度融合、高效协同与创新驱动推动了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并提升了国际竞争力。文章基于2014—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系统剖析数字产业集群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产业集群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与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在数字产业集群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经济活跃度较高地区和中大规模产业地区,数字产业集群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赋能效应更为显著。
2025年18期 v.41;No.678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周杰;
文章选取2013—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探讨创新要素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研究表明:创新要素配置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要素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城市更强;产业结构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是创新要素配置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中介变量;创新要素配置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可推动长三角地区内部及邻近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18期 v.41;No.678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 杨青龙;刘万萍;柯达;张术平;
经济韧性是城市应对外部冲击、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关键能力,在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群网络为城市间联系协作与经济韧性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70个城市2011—2023年的面板数据,测度了各城市的经济韧性,并构建城市群网络,从被动影响力、主动影响力、核心地位和中介作用4个维度量化城市在网络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城市网络位置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网络位置与经济韧性提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城市在网络中越重要或处于越核心的地位,越有助于提升其经济韧性,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各分城市群的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城市网络位置对经济韧性的影响表现出异质性。
2025年18期 v.41;No.678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 李晓婷;
文章基于2006—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技术创新能力是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中介机制,人工智能通过提升区域创新总量、创新质量和创新数量,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以人力资本水平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当人力资本水平处于一定区间时,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最为显著,过高或过低均会削弱其作用效果。此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东部和中部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对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影响不显著;同时,文化产业繁荣度较高的地区更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赋能效应。
2025年18期 v.41;No.678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 刘元元;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制造业、农业等传统产业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是维护我国经济稳定与繁荣的关键,也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3—2023年的面板数据,在利用熵值法测度产业链韧性与创新要素配置的基础上,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及中介效应模型,系统研究人工智能对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理及创新要素配置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部地区城市和大城市中,人工智能对产业链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强;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其在促进本地区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同时,对邻近地区的产业链韧性也具有促进作用;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创新要素配置是人工智能影响产业链韧性的重要作用渠道,即人工智能可通过创新要素配置这一路径提升产业链韧性。
2025年18期 v.41;No.678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 张广乐;李海涛;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具有关键作用。文章基于2013—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对非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及东中部地区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作用尤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是重要的传导路径。
2025年18期 v.41;No.678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 杨军;朱庆生;
文章利用2011—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该试验区的设立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了显著的提升作用,且这一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通过推动数字化转型、降低交易成本和缓解融资约束三条路径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中部地区企业、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企业、制造业企业、非高技术产业企业及成长期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为持续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应着力健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资源整合与协同共享;需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众对数据价值的认知;企业应充分利用试验区政策红利,主动参与行业数据标准制定,推动产业供应链各环节之间的数据开放与流通,形成协同创新效应。
2025年18期 v.41;No.678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 刘瑾;赵纳晖;徐松;
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持续的数字化投入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和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文章以2013—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数字化持续投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持续投入能够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化持续投入通过提高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来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表明内部控制是信息技术赋能的落脚点,内部控制通过权力配置和行为引导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行业竞争程度较低、经济不确定性较低的外部环境下,数字化持续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在管理者短视程度较低、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的内部环境中,数字化持续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更加显著。
2025年18期 v.41;No.678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 黄顺春;吴梦琪;
文章基于2011—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组织双元理论,实证分析了双元创新的平衡度与互补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环境动态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双元创新的平衡度与互补度均能显著提升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企业数字化转型和环境动态性在双元创新的平衡度与互补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双元创新的平衡度与互补度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中,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双元创新的平衡度在融资约束较高的企业中更有利,双元创新的互补度在融资约束较低的企业更有利。
2025年18期 v.41;No.678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高智林;常利民;戈畅;
高质量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研发成果增量提质是高质量创新的重要标志。文章基于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推进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产品市场竞争、融资约束、政府补助及市场化水平在其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提高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地位、获取政府补助、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市场化水平,进而提高企业创新质量。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正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成长期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更显著。
2025年18期 v.41;No.678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 梁林;李妍;
基于“能力-行为-绩效”的研究逻辑,文章以2010—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组织韧性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以及战略变革的中介作用和企业生命周期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组织韧性显著促进了企业财务绩效,但也可通过战略变革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抑制作用;(2)从生命周期视角来看,组织韧性仅在成熟期和衰退期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促进作用;(3)组织韧性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行业竞争程度高和中西部地区更为显著;(4)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组织韧性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具有双刃剑效应,呈现显著的“倒U”型特征。
2025年18期 v.41;No.678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