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俊瑞;赵维娜;苏洋;危雁麟;
随着数据资产会计核算体系的逐步完善,基于微观会计信息构建宏观数据资产核算体系,对于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比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在数据资产概念、分类及科目归属上的差异,提出了将数据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的衔接路径,并重构国民经济核算资产负债表,编制数据资产变动表与核算表,最后结合上述思路测算A股上市公司数据资产入表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研究发现,突出国民经济核算中数据资产的“使用权”,将其划分为自给性与交易性数据资产两类,在“知识产权产品”下增设“数据资产”科目,并协调指标口径与核算方法的一致性,是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有效衔接的基础。会计核算的数据资产主要通过资产账户影响宏观资产负债核算,并将企业收入、费用与利润分别转化为总产出、中间投入与增加值,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核算。经过测算发现,所构建的数据资产国民经济核算思路对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2025年11期 v.41;No.671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 李禛临;丁胜;岳希明;
样本住户每天记录收支信息(即日记账)是目前我国住户调查收集信息的最主要方式。随着调查时长的增加,调查户可能会产生集中记账、简化记账、遗漏记账等所谓的“记账疲劳”现象,进而影响调查数据的质量。文章使用2018—2021年我国三个代表性省份的住户调查数据,基于记账笔数、记账类别数、记账精度和记账频率四类指标构建记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统计分析和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评估调查时长对记账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随着调查时长增加,调查户的记账质量在第一年存在明显上升,此后年份趋于稳定,并未出现记账质量的系统性下降趋势。
2025年11期 v.41;No.671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 王丙参;魏艳华;李旭;
文章先比较了不同核函数对谱聚类(SC)的影响,根据k近邻思想构建三种自适应SC,并根据拉普拉斯矩阵特征值构建聚类个数k~*的差分确定法;然后构建聚类-KNN算法,利用它的不稳定性确定k~*。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核函数SC适应范围广,在合适的核函数下,对非凸数据集有效,且推荐使用高斯核;高斯核受全局参数影响显著,三类自适应SC对近邻参数稳健;基于聚类-KNN算法的不稳定性确定k~*比统计量方法适应范围更广,对于非凸数据集,基础聚类算法建议选取核函数谱聚类;随机抽样方法对抽样个数m稳健,当m占比较高时,它近似于自助抽样方法。
2025年11期 v.41;No.671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 余纯;黄丹;
当因变量为离散型的随机变量并服从泊松分布时,混合回归模型转变为一种特殊的混合泊松回归模型。在高斯混合回归模型的EM算法和普通泊松回归模型参数极大似然估计算法的基础上,文章提出将EM算法与迭代重加权最小二乘算法相结合,对混合泊松回归模型的各个参数进行估计。但是,当数据中出现离群值时,混合泊松回归模型及其算法不能进行准确的参数估计,因此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均值漂移惩罚的稳健混合泊松回归模型,并设计了阈值嵌入式EM算法,该模型及其算法可以同时实现准确的离群值检测和稳健的参数估计。通过在数据模拟分析和实证分析中与普通的高斯混合回归模型和混合泊松回归模型进行比较,验证了所提出的稳健新方法的优越性。
2025年11期 v.41;No.671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刘常彪;
文章考虑使用秩序数据估计广义随机后悔最小化模型,当个体报告了他们选项(或部分选项)的排名,而不仅仅是最优的选项时,模型的参数估计量更有效。研究表明,使用秩序数据估计模型参数,模型参数的识别条件是不变的,该方法克服了仅使用最优数据估计模型参数的局限性,所提出的方法可以被看作多元极值模型中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的拓展。理论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研究表明,当使用排名这一额外信息时,估计的效率会明显提高。模拟对比广义随机后悔最小化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和随机效用最大化模型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结果表明,使用秩序估计方法得到的模型参数估计量有着更小的偏差和均方根误差。基于真实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该估计方法是有效的。
2025年11期 v.41;No.671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 彭乔依;仲黍林;尹娟燕;曾会锋;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新时代的新任务。在此背景下,构建返贫预警机制对于预防返贫和促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至关重要。文章基于2014—2020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多标准贫困定义,通过对比决策树(DT)、KNN算法(KNN)、神经网络(NN)、Logistic回归(LR)及XGBoost算法(XGB)的性能,综合评估XGBoost算法在返贫预警中的应用潜力和预测准确性,通过对比分析找到最适用的算法;并运用Shapley分解方法识别在不同贫困标准下返贫的关键影响因素,解决机器学习的“黑箱”问题。结果表明,XGBoost算法果具有较强的预测性能,在不同标准下的返贫预警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较好的返贫预警算法;同时,Shapley分解方法也可有效识别重要特征变量,为预测返贫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11期 v.41;No.671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 王谦;管河山;刘飞;
提升创新系统的韧性水平是应对各类外部冲击、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文章界定了创新韧性的内涵,从创新基础、创新结构、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制度五个维度构建了创新韧性内在机理模型,并构建了创新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出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创新韧性综合指数及其分维度指数,其次利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刻画了2011—2023年我国区域创新韧性的空间差异及其来源,最后通过QAP方法探究了创新韧性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
2025年11期 v.41;No.671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8K] - 王建宁;钱明辉;
文章基于中国劳动力空间集聚的视角,运用2005—2022年中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利用固定系数空间动态杜宾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这三个国家级城市群的劳动力集聚特征及空间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已形成多极化发展格局,劳动力集聚累积效应明显,存在劳动力“蓄水池”效应;中国城市群劳动力集聚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劳动力倾向于向经济发达地区集聚,城市发展会增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但生活成本的负向作用明显;城市群产业发展特性会对劳动力集聚产生不同的影响,重工业或传统制造业等会对劳动力集聚产生正向影响,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高端制造业会降低对传统劳动力的需求。
2025年11期 v.41;No.671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 顾燃;户艳领;陈一洋;
提升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应对风险、推进城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而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强化城市韧性的重要驱动力。文章运用面板熵值模型测度了2011—2023年京津冀地区城市韧性与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继而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协同效应,最后进行障碍因子分析以探究影响其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城市韧性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整体表现为提升趋势;京津冀地区各城市的韧性和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差异较大,耦合协调类型多为科技服务业滞后或同步受阻型,说明部分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城市韧性建设;在研究期内,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人均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所代表的经济、基础设施、生态因素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企业数等所代表的科技服务业因素是城市韧性和科技服务业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
2025年11期 v.41;No.671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 张庆红;姜祎;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是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文章基于2009—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结合XGBoost算法和SHAP值解释算法识别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四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总体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的演变;扩绿与增长间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亟待加强生态绿化工作;绿色创新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在整体上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发展产生负向影响;人口密度、产业结构、政府干预、绿色金融对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增效的影响呈现复杂的非线性特征。
2025年11期 v.41;No.671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 张立琼;
文章基于颠覆性创新视角,利用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可对城乡共同富裕产生显著促进作用。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颠覆性创新是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赋能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机制;与垂直颠覆性创新相比,跨界颠覆性创新的中介效应更强。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对城乡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在东部地区更强。对此,各地应建设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体系、释放颠覆性创新活力、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进而稳步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2025年11期 v.41;No.671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陈中伟;杨林源;赵高送;
文章基于2010—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当量调节因子评估模型、生态足迹法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各省份生态农产品价值量和非粮食主产区横向利益补偿量,运用场强公式、断裂点公式,以碳汇作为横向利益补偿媒介,探讨粮食主产区二氧化碳横向补偿量的时空特征,并构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农产品价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以中部地区为核心的粮食主产区连片格局,并表现出逐渐向东部和西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绵延的趋势。(2)非粮食主产区横向利益补偿收敛于东部、西部地区。(3)粮食主产区各省份的二氧化碳交易价格呈逐年上升趋势。(4)粮食主产区各省份二氧化碳横向补偿量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的波动状态;在空间分布上,二氧化碳横向补偿量呈现由东南方向西北方递减,由“O”型全包围结构向“倒C”型半包围结构演变的补偿格局。
2025年11期 v.41;No.671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 张慧;孙乾;孟纹羽;
文章基于2013—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测度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东向西呈现从高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显著促进了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且该影响效应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创新的机制作用显著。门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显著“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
2025年11期 v.41;No.671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 赵驰;
文章在理论分析产业数字化对国内价值链分工的影响及技术进步的中介效应后,基于2012—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对国内价值链分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且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对处于不同地区和环节的国内价值链分工具有差异化提升效应,具体表现为对内陆地区、上游分工环节的价值链分工水平促进作用显著,对沿海地区、下游分工环节的影响不显著。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产业数字化对国内价值链分工的促进作用可经由技术进步路径实现。为搭建科学合理的国内价值链分工格局,应提高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实施差异化国内价值链分工策略、推动技术进步协同化发展。
2025年11期 v.41;No.671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 万妍辰;杨文举;彭政钦;
文章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双重视角,剖析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内涵,据此构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省份发展水平较低,两极分化明显,“质的提升”明显慢于“量的增长”,且已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2)“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处于失调状态。(3)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其中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4)中国省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具有“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特征。
2025年11期 v.41;No.671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 刘佳勇;
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创新发展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创新发展可有效驱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创新发展能够通过推动要素配置和产业集聚来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创新发展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各子维度来看,数字创新发展对中国式产业结构现代化、中国式产业管理现代化、中国式产业经济现代化、中国式产业协同现代化和中国式产业绿色现代化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对中国式产业经济现代化的驱动作用最强;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创新发展对东部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驱动作用更强。
2025年11期 v.41;No.671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 邢芳菲;魏枫;
文章基于2012—2023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回归与空间面板模型考察政府数据开放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数据开放可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数据开放对东中部地区及经济发达地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更显著;政府数据开放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各维度均具有提升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政府数据开放可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正向作用于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此,应加快推动公开数据立法、优化数字营商环境、提升数字化治理服务水平,以推进政府数据高效共享,进而赋能数字经济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v.41;No.671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夏鋆添;
文章基于2013—2023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系统探讨了数字技术对城市韧性的影响、作用机制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显著提升了城市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表现为明显增强城市经济的恢复能力与适应性;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在数字技术推动城市韧性提升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中介作用,尤其是产业结构高级化路径效果更为显著;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的发展对智慧城市、创新型城市和东部城市的韧性提升效果更为明显。此外,数字技术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促进本城市韧性提升,还能通过区域间的技术扩散和产业联动带动邻近城市韧性的提升,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虹吸效应,即核心城市的数字经济集聚可能弱化周边城市的发展潜力。
2025年11期 v.41;No.671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