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决策

书评

  • 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问题》

    单连春;许振煜;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化转型逐步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然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多维度的伦理秩序重构需求。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以数字技术赋能高质量发展,加强数字经济时代的伦理规范,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

    2025年10期 v.41;No.670 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7K]

专题研究

  • 数字经济产业投入产出效应的统计测度

    韩胜娟;

    在我国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体系下,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准确阐释数字经济产业在产业链中与上下游产业的依赖关系,对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化发展进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18年和2020年全国153部门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界定数字经济产业,汇总整理得到分离数字经济产业的投入产出表。据此,从需求和供给两个层面测度数字经济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制造业和数字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效应和供给推动效应,数字制造业的影响效应更具集聚性;数字制造业和数字服务业存在较高程度的自我消耗和相互消耗关系,数字制造业对数字服务业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效应有所增强;非数字经济产业与数字经济产业特别是与数字服务业的融合程度有所提升,但各产业部门的数字化融合表现出部门异质性。

    2025年10期 v.41;No.670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 数字经济发展与劳动力配置效率: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刘云飞;陈冲;

    数字经济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而且有效改变了传统经济背景下的资源配置机制,为劳动力配置效率提升提供了新路径。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测算,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劳动力配置效率,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技术创新水平和就业活跃度是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劳动力配置效率的重要传导机制;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南方地区和低市场化水平地区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2025年10期 v.41;No.670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4K]
  • 传统行业数字经济赋能水平的测度、动态演进与差异分析

    李华;王爱爱;

    文章测度了2002—2020年传统行业的数字经济赋能水平,并借助核密度估计、Markov转移概率矩阵、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探究其动态演进趋势和差异特征。研究发现:三次产业的数字经济赋能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产业显著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数字经济赋能进程最快,第一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慢。从不同维度来看,制造赋能的贡献度最大,技术赋能次之,服务赋能最小。在动态演进趋势方面,数字经济赋能水平和制造赋能、技术赋能、服务赋能三个子维度的水平均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传统行业数字经济赋能水平的等级具有流动性弱、持续性强的特点。在差异特征方面,全行业数字经济赋能水平的差异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产业内差异。

    2025年10期 v.41;No.670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 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攀升的机制检验

    崔祥民;张子煜;黄安仲;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加速演进的背景下,数字经济为提高中国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提供了重要动力。文章基于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选择200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在促进制造业价值地位攀升过程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攀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更加显著地拉动了东部地区、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价值链地位攀升。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据要素在数字经济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攀升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负向遮掩效应。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产生了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10期 v.41;No.670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3K]
  • 数字化转型、资源配置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郑玉;蔡艳艳;刘瀑;

    文章采用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中介效应模型、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具体机制。研究发现:在资源错配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源配置优化效应正向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中介效应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优化配置金融、人才、技术三类资源正向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调节效应表明,企业内部治理、企业生命周期以及外部基础设施能够正向调节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2025年10期 v.41;No.670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理论探讨

  • 高维混合效应模型的变分贝叶斯分位回归

    张娟娟;王维贤;田茂再;

    文章对高维混合效应模型中的分位回归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变量选择、误差分布建模及高效推断方法。首先,将误差项建模为广义非对称拉普拉斯(GAL)分布,以改善模型在极端分位数下的表现;其次,针对固定效应和混合效应,均采用horseshoe+先验进行贝叶斯变量选择,以提高模型的稀疏性处理能力;最后,采用变分贝叶斯(VB)方法逼近参数的条件后验分布,从而提升计算效率。模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非对称拉普拉斯(AL)分布,GAL分布在极端分位数情况下能表现出更优的拟合效果。同时,尽管VB方法在精度上略低于Gibbs抽样,但其计算效率显著提高,使其更适用于高维纵向数据的贝叶斯分析。

    2025年10期 v.41;No.670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调查样本的半参数超总体模型推断研究

    刘展;王典妮;潘莹丽;胡洋;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网络调查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大量数据,然而大多数网络调查样本属于非概率样本,其统计推断存在一定困难。文章针对非概率样本的推断问题,提出一种半参数超总体模型推断方法。首先,基于网络调查样本构建半参数部分线性模型,并采用该模型预测目标变量;其次,基于网络调查样本和参考概率样本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网络调查样本的入样概率估计或倾向得分估计,并使用倾向得分估计得到预测误差;最后,将半参数超总体模型预测的目标变量与对预测误差的估计相结合得到对总体的估计结果。模拟与实证结果显示,相对于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和PHT估计,所提出的半参数超总体模型推断方法对总体估计的偏差、方差、均方误差均最小,效果最好。

    2025年10期 v.41;No.670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 新拓展的灰色模型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程毛林;刘斌;

    GM(1,1)模型是灰色预测中的一类重要模型,但有时它的预测误差比较大,因而其应用受到限制。为了提高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使数据对模型的适应性增强,文章对原始时间序列的累加生成序列做新的变换,再对传统GM(1,1)模型灰作用量进行新的拓展,将新拓展的灰色模型称为EGM(1,1, t^p×exp(ct))模型,并给出参数估计方法和时间响应方程。根据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基于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建立EGM(1,1, t^p×exp(ct))模型,模拟结果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

    2025年10期 v.41;No.670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 SEM视角下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王顺吉;唐加山;王晶;袁克海;

    线性回归模型(LRM)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方程模型(SEM),文章使用传统处理LRM的方法和处理SEM的方法分别对LRM的系数进行估计和显著性检验,对使用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传统有偏的样本协方差被用于SEM时,两种方法下回归系数的估计、误差方差的估计及系数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均是对应相等的;当修正无偏的样本协方差被用于SEM时,两种方法下回归系数的估计结果是相等的,而误差方差的估计和系数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只是渐近相等的。当使用SEM方法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时,SEM中的Wald检验统计量、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的似然比统计量和基于广义最小二乘方法的似然比统计量逐渐减小。另外,LRM中的Wald检验统计量具有尺度不变性。

    2025年10期 v.41;No.670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期刊学术质量指数

    俞立平;胡林瑶;

    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对于提升学术影响力、引导科研资源配置至关重要,但期刊学术质量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期刊学术质量测度的难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内容的测度思路——期刊学术质量指数JQ。根据经济学投入产出的原理,对期刊产出和影响进行评价,用计算出的得分减去期刊投入,就得到期刊学术质量指数JQ。以农业经济学科期刊为例开展实证分析,并研究JQ指数与h指数、CI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能长期直接沿用相关指标来评价期刊学术质量;JQ指数是测度期刊学术质量的有效工具;JQ指数与h指数、CI指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评价结果较为可靠,且JQ指数的评价结果更符合正态分布。

    2025年10期 v.41;No.670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统计观察

  • 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县域数据的实证检验

    张恒;白秀广;赵茂;刘天军;

    数字乡村建设是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文章基于2020年1918个县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了共同富裕,表现为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还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农户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了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共同富裕,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影响不显著;此外,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而在东部地区,其促进作用相对较小。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政府规制削弱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还存在明显的追赶效应,缩小了不同县域间共同富裕水平的差距。

    2025年10期 v.41;No.670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 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耦合协调的统计检验

    丁冬雨;孙迪亮;李琪;谢明义;

    文章在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并分析了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来源、空间自相关性、时空演进特征及收敛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但总体差异较大,其中,区域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空间特征看,不同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H-H”与“L-L”型空间集聚现象;从时间特征看,除中部和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从收敛特征看,东部和东北地区存在σ收敛、β收敛特征,而全国及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存在β收敛特征。

    2025年10期 v.41;No.670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与新质生产力: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

    陈舒慧;高丽楠;

    文章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2年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中介机制。结果表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可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相比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非资源型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强。突破式创新、数字产业化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10期 v.41;No.670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 中国农业碳排放量估算及趋势预测

    张秀武;郭孝阳;杨静怡;

    农业碳排放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对于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农业生态功能,将农用物资、土壤、稻田、牲畜养殖这四个方面的23类主要碳源纳入评价体系,测算2000—2023年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采用STIRPAT环境压力模型分析中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并运用经遗传算法优化后的极限学习机模型分别预测了不同发展情景下中国农业碳排放达峰趋势。另外,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划分东北、华北等七大地区进行农业碳达峰、碳减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3年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型变化趋势,可进一步划分为快速增长期、波动趋缓期及持续下降期三个阶段。受人均农业GDP、农业产业结构、乡村人口数量等障碍因子的约束,农业碳排放量呈现空间差异化特征。(2)在绿色发展情境下,全国及七大地区农业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其减排速率远超粗放与基准情景,展现出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潜力。

    2025年10期 v.41;No.670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 畜牧业产业集聚、环境规制与畜牧业碳强度

    李明;肖海峰;

    文章基于2005—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畜牧业碳强度的影响及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2005—2022年全国平均畜牧业碳强度逐年下降,表明畜牧业碳排放状况趋势向好,西部地区碳强度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畜牧业产业集聚显著降低了畜牧业碳强度,经内生性问题处理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份,畜牧业产业集聚对西部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省份畜牧业碳强度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畜牧业产业集聚在作用于畜牧业碳强度的过程中存在环境规制的单一门槛效应,即环境规制强化了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畜牧业碳强度的收敛影响。

    2025年10期 v.41;No.670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 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收敛性研究

    陈建;王子微;

    文章基于中国253个地级市2008—202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与收敛模型,考察人口生育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各地区人口生育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总体差异存在扩大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生育水平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东北区域间差异最大。(2)人口生育水平的演变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基于邻接权重矩阵的空间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全国整体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收敛,区域收敛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2025年10期 v.41;No.670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经济实证

  • 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检验

    高雅;邬红梅;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1903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且在经过替换被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缩尾与截尾检验、剔除其他政策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增强创新能力是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三,对于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粮食主销区和低起伏度地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的影响作用更大。

    2025年10期 v.41;No.670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化及影响因素

    杜亚楠;徐增阳;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核心战略部署,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关键性作用。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构建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全局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系统探究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中国各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各分维度差异显著,短板各有不同;(3)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分布特征由“中等水平成片,低水平稀少”逐步演变为“低水平消失,中高水平均分”;(4)对外开放、工业化、经济发展、政府干预、城镇化和技术创新对邻近省份乡村振兴水平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10期 v.41;No.670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韧性的非线性影响及作用机制

    程诗源;刘静;朱贤豪;王亚飞;

    从非线性角度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韧性的影响,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构建更具韧性的现代农业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并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韧性的非线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韧性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农村人力资本能正向调节这一关系。第二,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对农业韧性产生非线性影响。第三,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韧性的“U”型关系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为此,应积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强化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化补齐农业韧性发展短板。

    2025年10期 v.41;No.670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的时空格局与动态演进

    李柏桐;李健;

    文章基于2005—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博弈交叉效率DEA模型测算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借助多种空间统计方法揭示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的空间非均衡特征、空间相关性及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多数省份位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3)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绝对差异有缩小的趋势,极化现象正在减弱。(4)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具有俱乐部趋同现象,谨防“低水平陷阱”是关键,在不考虑空间因素的情境下,低工业绿色发展绩效省份升级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中高和高绩效省份;在考虑空间因素的情境下,邻近高绩效省份绩效提升能促进本省份绩效的提升,而与低绩效省份为邻会对向上转移产生抑制作用。

    2025年10期 v.41;No.670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识别

    李颖慧;游星;陈红;

    文章选取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熵值法、GIS法、空间相关性分析法、障碍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2009—2021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值区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多,但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空间上存在“高-高”“低-低”的集聚形式。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率、农业财政支持力度、农业产业结构及土地生产率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

    2025年10期 v.41;No.670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 黄河流域环境规制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双向互动关系检验

    邱浩然;徐辉;王抒君;许东阳;

    文章以黄河流域11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超效率SBM-GML模型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通过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与其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与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系统性优化。适度的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又会驱动环境规制体系动态调整,证实两者存在良性互动机制。

    2025年10期 v.41;No.670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财经纵横

  • 数字普惠金融、资源要素配置与城乡高质量融合

    陈寒冰;

    文章选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与城乡高质量融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正向作用于城乡高质量融合。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应在东部地区省份与经济发达省份中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推动城乡高质量融合。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存在以自身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

    2025年10期 v.41;No.670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5K]
  • 数字金融对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金融可得性视角

    陈虹宇;葛永波;陈帅;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这一进程中,金融支持尤为重要,特别是以数字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文章以家庭发展韧性为切入点,基于2016—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数字金融对家庭发展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提升家庭发展韧性,且这种提升作用通过提高家庭保险可得性和风险金融资产可得性得以实现;但数字金融也挤出了家庭对非正规信贷的持有,不利于家庭发展韧性的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弱势群体家庭发展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存在“长尾效应”;但就主观认知差异而言,数字金融对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家庭的韧性提升作用更大。

    2025年10期 v.41;No.670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 数字普惠金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共同富裕

    陈翠芳;严徐;

    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在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乡共同富裕理论框架基础上,文章选取2010—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可切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东部地区、沿海地区城乡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更强。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城市化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即城市化水平越高,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推动作用越显著。

    2025年10期 v.41;No.670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 数字化水平、地方政府干预与市场化进程

    曹书维;韩平;蒋抒博;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水平、地方政府干预与市场化进程对于中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体制构建十分关键。文章从地方政府干预力度、地方财政透明度和地方政府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视程度三个方面对地方政府干预进行考察,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化水平、地方政府干预与市场化进程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区数字化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改善地方政府干预进而推动市场化进程,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可以同时通过降低地方政府干预力度、提升地方财政透明度和增强地方政府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视程度加快地区市场化进程。

    2025年10期 v.41;No.670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管理决策

  •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

    胡元林;袁楚翔;朱雁春;

    基于门槛回归模型,文章选取2015—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存在显著的双重门槛效应,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关系,需要跨越特定阈值才能有效提升企业绩效;(2)传统制造业企业和现代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均具有非线性影响,但传统制造业企业提升绩效难度更大。东部地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中西部地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尚不能显著提升企业绩效;(3)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的非线性影响受到企业资源、技术、资本的约束,在未吸收冗余资源和资本结构约束下,二者间呈现“倒N”型关系;在技术创新约束下,二者间呈现正向且边际效率递增的关系。

    2025年10期 v.41;No.670 160-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 ESG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效应检验

    张静娴;冯勇杰;张曾莲;

    在我国推进“十四五”规划的进程中,企业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重要议题。文章以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ESG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提高ESG表现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结果显示,ESG能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抑制企业真实盈余管理。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国有企业、环境不确定性高、媒体报道多的环境下,ESG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相对更强。

    2025年10期 v.41;No.670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 税收负担影响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实证分析

    牛倩;李玲玲;虎恩帅;

    文章基于2008—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税收负担对企业内部薪酬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较高的税收负担扩大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税收负担的增加会影响企业劳动力雇佣结构,减少高技能和高学历员工的占比,从而扩大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税收负担对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东西部地区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影响更为显著。

    2025年10期 v.41;No.670 172-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 多重视角下中国省域碳减排责任再分配

    杨启源;张江辉;杨艳丽;何燕;

    碳减排目标的科学公平分配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碳排放情况。文章在对比分析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视角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技术视角碳排放来弥补双侧视角的不足,并利用IPCC推荐排放因子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集生产侧、消费侧和技术侧三个视角分别对中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进行再核算,在考虑平均减排能力与责任权重下,对30个省份的具体碳减排量进行再分配,以期为中国碳减排任务分解提供科学的方法参考和必要的数据支撑。结果表明:各地区不同视角下碳排放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东部地区省份应得到更多的碳减排分配额度,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碳减排分配额度略低,这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的碳排放现象一致,合理分配碳减排量更有利于在有效完成双碳目标的前提下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2025年10期 v.41;No.670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 战略联盟对企业成本黏性的影响效应检验

    陈红;朱震;赵荣权;刘李福;

    文章以2009—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战略联盟对企业成本黏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战略联盟总体上对企业的成本黏性有抑制效应,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进异质性信息共享和强化相互监督是战略联盟抑制企业成本黏性的三个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股权式联盟对成本黏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契约式联盟对成本黏性的影响不显著;在区分联盟对象类别后,当联盟对象为上市公司时,战略联盟对成本黏性的抑制效应更显著;在区分不同成本要素后,战略联盟对生产成本黏性和运营成本黏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025年10期 v.41;No.670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