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娟娟;王维贤;田茂再;
文章对高维混合效应模型中的分位回归进行了研究,重点探讨变量选择、误差分布建模及高效推断方法。首先,将误差项建模为广义非对称拉普拉斯(GAL)分布,以改善模型在极端分位数下的表现;其次,针对固定效应和混合效应,均采用horseshoe+先验进行贝叶斯变量选择,以提高模型的稀疏性处理能力;最后,采用变分贝叶斯(VB)方法逼近参数的条件后验分布,从而提升计算效率。模拟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非对称拉普拉斯(AL)分布,GAL分布在极端分位数情况下能表现出更优的拟合效果。同时,尽管VB方法在精度上略低于Gibbs抽样,但其计算效率显著提高,使其更适用于高维纵向数据的贝叶斯分析。
2025年10期 v.41;No.670 36-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 刘展;王典妮;潘莹丽;胡洋;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网络调查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取大量数据,然而大多数网络调查样本属于非概率样本,其统计推断存在一定困难。文章针对非概率样本的推断问题,提出一种半参数超总体模型推断方法。首先,基于网络调查样本构建半参数部分线性模型,并采用该模型预测目标变量;其次,基于网络调查样本和参考概率样本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网络调查样本的入样概率估计或倾向得分估计,并使用倾向得分估计得到预测误差;最后,将半参数超总体模型预测的目标变量与对预测误差的估计相结合得到对总体的估计结果。模拟与实证结果显示,相对于基于线性回归模型的估计和PHT估计,所提出的半参数超总体模型推断方法对总体估计的偏差、方差、均方误差均最小,效果最好。
2025年10期 v.41;No.670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6K] - 程毛林;刘斌;
GM(1,1)模型是灰色预测中的一类重要模型,但有时它的预测误差比较大,因而其应用受到限制。为了提高GM(1,1)模型的预测精度,使数据对模型的适应性增强,文章对原始时间序列的累加生成序列做新的变换,再对传统GM(1,1)模型灰作用量进行新的拓展,将新拓展的灰色模型称为EGM(1,1, t^p×exp(ct))模型,并给出参数估计方法和时间响应方程。根据提出的模型和方法,基于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建立EGM(1,1, t^p×exp(ct))模型,模拟结果和预测结果表明,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
2025年10期 v.41;No.670 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5K] - 王顺吉;唐加山;王晶;袁克海;
线性回归模型(LRM)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方程模型(SEM),文章使用传统处理LRM的方法和处理SEM的方法分别对LRM的系数进行估计和显著性检验,对使用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当传统有偏的样本协方差被用于SEM时,两种方法下回归系数的估计、误差方差的估计及系数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均是对应相等的;当修正无偏的样本协方差被用于SEM时,两种方法下回归系数的估计结果是相等的,而误差方差的估计和系数显著性检验的结果只是渐近相等的。当使用SEM方法对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时,SEM中的Wald检验统计量、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方法的似然比统计量和基于广义最小二乘方法的似然比统计量逐渐减小。另外,LRM中的Wald检验统计量具有尺度不变性。
2025年10期 v.41;No.670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1K] - 俞立平;胡林瑶;
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对于提升学术影响力、引导科研资源配置至关重要,但期刊学术质量评价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针对期刊学术质量测度的难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内容的测度思路——期刊学术质量指数JQ。根据经济学投入产出的原理,对期刊产出和影响进行评价,用计算出的得分减去期刊投入,就得到期刊学术质量指数JQ。以农业经济学科期刊为例开展实证分析,并研究JQ指数与h指数、CI指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能长期直接沿用相关指标来评价期刊学术质量;JQ指数是测度期刊学术质量的有效工具;JQ指数与h指数、CI指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评价结果较为可靠,且JQ指数的评价结果更符合正态分布。
2025年10期 v.41;No.670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 张恒;白秀广;赵茂;刘天军;
数字乡村建设是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文章基于2020年1918个县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了共同富裕,表现为不仅促进了农民增收,还显著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农户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了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共同富裕,而对粮食主销区的影响不显著;此外,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了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共同富裕,而在东部地区,其促进作用相对较小。调节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政府规制削弱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乡村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还存在明显的追赶效应,缩小了不同县域间共同富裕水平的差距。
2025年10期 v.41;No.670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 丁冬雨;孙迪亮;李琪;谢明义;
文章在分析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12—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并分析了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耦合协调度、差异来源、空间自相关性、时空演进特征及收敛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农业发展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但总体差异较大,其中,区域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从空间特征看,不同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H-H”与“L-L”型空间集聚现象;从时间特征看,除中部和东北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从收敛特征看,东部和东北地区存在σ收敛、β收敛特征,而全国及中部和西部地区仅存在β收敛特征。
2025年10期 v.41;No.670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7K] - 陈舒慧;高丽楠;
文章将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2年中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中介机制。结果表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可显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相比资源型城市、老工业基地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非资源型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城市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更强。突破式创新、数字产业化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10期 v.41;No.670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 张秀武;郭孝阳;杨静怡;
农业碳排放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对于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聚焦农业生态功能,将农用物资、土壤、稻田、牲畜养殖这四个方面的23类主要碳源纳入评价体系,测算2000—2023年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采用STIRPAT环境压力模型分析中国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并运用经遗传算法优化后的极限学习机模型分别预测了不同发展情景下中国农业碳排放达峰趋势。另外,以行政区域为单位划分东北、华北等七大地区进行农业碳达峰、碳减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23年中国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先增后减的“倒U”型变化趋势,可进一步划分为快速增长期、波动趋缓期及持续下降期三个阶段。受人均农业GDP、农业产业结构、乡村人口数量等障碍因子的约束,农业碳排放量呈现空间差异化特征。(2)在绿色发展情境下,全国及七大地区农业碳排放量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其减排速率远超粗放与基准情景,展现出率先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潜力。
2025年10期 v.41;No.670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 李明;肖海峰;
文章基于2005—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和面板门槛模型考察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畜牧业碳强度的影响及环境规制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2005—2022年全国平均畜牧业碳强度逐年下降,表明畜牧业碳排放状况趋势向好,西部地区碳强度明显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畜牧业产业集聚显著降低了畜牧业碳强度,经内生性问题处理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相较于东部和中部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份,畜牧业产业集聚对西部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省份畜牧业碳强度的负向影响更加显著;畜牧业产业集聚在作用于畜牧业碳强度的过程中存在环境规制的单一门槛效应,即环境规制强化了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畜牧业碳强度的收敛影响。
2025年10期 v.41;No.670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2K] - 陈建;王子微;
文章基于中国253个地级市2008—202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与收敛模型,考察人口生育水平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各地区人口生育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总体差异存在扩大的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生育水平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东北区域间差异最大。(2)人口生育水平的演变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基于邻接权重矩阵的空间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全国整体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收敛,区域收敛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2025年10期 v.41;No.670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 高雅;邬红梅;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1903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且在经过替换被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缩尾与截尾检验、剔除其他政策影响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增强创新能力是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第三,对于资源禀赋相对丰富、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粮食主销区和低起伏度地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政策的影响作用更大。
2025年10期 v.41;No.670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杜亚楠;徐增阳;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核心战略部署,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关键性作用。文章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构建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全局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系统探究了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中国各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各分维度差异显著,短板各有不同;(3)中国乡村振兴水平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分布特征由“中等水平成片,低水平稀少”逐步演变为“低水平消失,中高水平均分”;(4)对外开放、工业化、经济发展、政府干预、城镇化和技术创新对邻近省份乡村振兴水平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10期 v.41;No.670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0K] - 程诗源;刘静;朱贤豪;王亚飞;
从非线性角度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韧性的影响,能够为保证粮食安全、构建更具韧性的现代农业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证据。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并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韧性的非线性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韧性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农村人力资本能正向调节这一关系。第二,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农村三产融合对农业韧性产生非线性影响。第三,数字乡村建设与农业韧性的“U”型关系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为此,应积极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强化农村三产深度融合,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差异化补齐农业韧性发展短板。
2025年10期 v.41;No.670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李柏桐;李健;
文章基于2005—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博弈交叉效率DEA模型测算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借助多种空间统计方法揭示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的空间非均衡特征、空间相关性及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空间分布不均衡,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多数省份位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3)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绝对差异有缩小的趋势,极化现象正在减弱。(4)中国工业绿色发展绩效具有俱乐部趋同现象,谨防“低水平陷阱”是关键,在不考虑空间因素的情境下,低工业绿色发展绩效省份升级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中高和高绩效省份;在考虑空间因素的情境下,邻近高绩效省份绩效提升能促进本省份绩效的提升,而与低绩效省份为邻会对向上转移产生抑制作用。
2025年10期 v.41;No.670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 李颖慧;游星;陈红;
文章选取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农业投入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和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三个维度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熵值法、GIS法、空间相关性分析法、障碍度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2009—2021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高值区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多,但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空间上存在“高-高”“低-低”的集聚形式。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灌溉率、农业财政支持力度、农业产业结构及土地生产率是影响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
2025年10期 v.41;No.670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5K] - 邱浩然;徐辉;王抒君;许东阳;
文章以黄河流域11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00—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超效率SBM-GML模型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并通过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与其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与资源要素配置效率的系统性优化。适度的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又会驱动环境规制体系动态调整,证实两者存在良性互动机制。
2025年10期 v.41;No.670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