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决策

书评

  • 评《中国文化产业的现代发展》

    尚姝亦;童立;

    <正>新时代,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市场需求多元化、国际化布局加快等特点。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动力。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不断深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坚实支撑。但总体来看,中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仍然任重道远。由黄永林撰写的《中国文化产业的现代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6月版)一书,主要研究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基本理论、资源利用状况,以及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等问题。

    2025年16期 v.41;No.676 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专题研究

  • 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

    曹建飞;

    为系统探讨数字经济对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影响,文章将数字经济、要素流动与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纳入统一框架,选取2011—2023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文明和科学治理四个维度测度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综合指数,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城市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并运用引力模型测算数字要素流动环境指数、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指数,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推动本区域城市现代化,且对邻近城市存在正向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促进人才和资本要素流动来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要素流动环境显著增强了数字经济推动本区域及邻近区域城市现代化的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数字要素流动环境能够显著增强数字经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四五线城市数字要素流动环境虽然对数字经济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直接效应的影响不显著,但仍能显著增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16期 v.41;No.676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 数字经济驱动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与实证检验

    周玉洁;

    数字经济对于推动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乡村振兴水平提升,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数字经济能够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和科技创新效应的中介渠道间接地促进乡村振兴;此外,市场成熟度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3)数字经济影响乡村振兴的直接效应呈现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态势,且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高的地区,数字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2025年16期 v.41;No.676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 数字经济对城市就业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

    袁瑞雪;滕达;

    文章基于2010—2021年2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借助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及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城市就业结构的影响、内在机制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城市就业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具体到产业、技能、性别三个维度,数字经济能够同时优化产业、技能和性别就业结构;数字经济对城市就业结构的影响会因城市所处地区与规模的不同而产生异质性,表现为对东部地区城市、大型城市就业结构的影响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和中小型城市;城市创新与劳动力流动在数字经济影响城市就业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城市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数字经济不仅可以影响本地城市就业结构,还会影响周边城市就业结构。

    2025年16期 v.41;No.676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 数字经济发展的污染减排效应研究——来自277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安孟;张诚;朱冠平;

    发挥数字经济的污染减排作用是推动中国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7个地级市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对污染减排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驱动污染减排,在克服内生性问题及经过更换核心解释变量的测度方法的稳健性检验后,核心结论依然成立;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驱动污染减排的重要中介机制;数字经济对污染减排的驱动作用在西部地区和资源型城市中更强。因此,应借助数字经济发展契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红利,加快推动地区发展方式转变和绿色转型,实现智慧、生态、美丽中国建设目标。

    2025年16期 v.41;No.676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

    郭晓玲;杜洪优;张欣钰;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作为引领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新动能,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尚待论证。文章基于2013—2023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来促进共同富裕;进一步分析发现,城镇化率在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中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16期 v.41;No.676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统计观察

  • 乡村振兴与国内大循环的时空耦合及影响因素分析

    向书坚;姚敏;

    乡村振兴和国内大循环是我国在当前新环境下的主要战略任务,二者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首先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5—2022年的数据测算乡村振兴和国内大循环水平,分析影响其发展的障碍因素;其次,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省份乡村振兴与国内大循环的耦合协调度;最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我国乡村振兴和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趋势良好,但各省份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乡村治理和生产分别是影响乡村振兴和国内大循环的主要障碍因素;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各省份之间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经济发展、城镇化、工业化、科技创新、对外贸易和金融发展是提高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从间接效应来看,周边地区的工业化发展会抑制本地区乡村振兴与国内大循环耦合协调发展。

    2025年16期 v.41;No.676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 银发经济发展的统计测度、区域差异与分布动态演进

    魏晓敏;朱凯;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实背景下,发展银发经济不仅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公平与代际和谐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人口结构变迁、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等方法,系统剖析2013—2022年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与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银发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呈“先升后稳”趋势,区域间差异是银发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2)东部地区银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内部差异有所扩大,东北地区整体滞后且分化程度加剧,中西部地区逐步提升但面临供需错配;(3)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结果显示,邻域环境对区域跃迁具有显著影响,高水平邻域易引发资源虹吸效应,而中低水平邻域可通过政策协同促进均衡发展。

    2025年16期 v.41;No.676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1K]
  • 数字平台赋能城乡居民消费:内在逻辑与实证检验

    叶堂林;刘佳;王雪莹;

    数字平台是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居民消费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文章基于2008—2022年中国26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机制检验模型及门槛回归模型考察了数字平台对城乡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数字平台能显著促进城乡居民消费,且数字平台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城镇居民;(2)居民收入是数字平台推动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传导路径;(3)相较于其他城市,数字平台对四线和五线城市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这表明按照城市能级逐级下沉是未来数字平台推动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着力点;(4)数字平台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超过门槛值后,对农村地区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城镇地区。

    2025年16期 v.41;No.676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 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测度、演进态势及空间关联

    魏巍;

    测度共同富裕水平并考察其时空特征,有助于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文章综合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法、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共同富裕水平进行了系统测度,并分析了其演进态势及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共同富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面临“共同富裕鸿沟”问题。(2)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绝对差距扩大,出现两极分化现象。(3)我国共同富裕水平空间关联呈现较为稳定和典型的网络结构形态,各省份在空间关联网络中的中心度数值差异较大,各大板块间的空间联动效应还需进一步强化。

    2025年16期 v.41;No.676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6K]
  •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的时空演进特征

    王守文;刘芳含;郭蕊;徐丽洁;

    科学统筹并动态优化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文章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测算了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动态演进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从全生命周期视角来看,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呈现“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阶梯式发展格局,其中,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阶段效率明显高于成果转化阶段。(2)从时空动态演进来看,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呈现“波动优化”趋势,效率峰值提升且空间极化现象减弱,但部分地区极化现象仍显著。(3)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高效率地区对邻近地区的虹吸效应显著。(4)从政府与市场协同视角来看,协同作用对东部地区科技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显著,但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边际效应较弱。

    2025年16期 v.41;No.676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青年家庭的二孩生育成本效应

    张义;王爱君;

    有效降低青年家庭的二孩生育成本是推动中国人口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2012—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面板数据,以青年家庭为研究单位,采用PSM-DID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生育二孩青年家庭的总支出至少为32.206万元,增加了18.768%。生育二孩支出增幅由大到小依次为:汽车购置、总消费、食物、文教娱乐、教育培训、福利性支出。青年家庭生育二孩后对时间配置的不同决策使中等收入、东部和淮河以北地区家庭的二孩生育成本显著增加。不同闲暇偏好使得青年家庭的普通耐用品消费与生育“二孩”特殊耐用品之间的互补与替代效应并存,中等闲暇偏好家庭二孩生育成本显著增加。

    2025年16期 v.41;No.676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中美技术影响力统计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以商业智能为例

    刘烨哲;钟书华;杨菲;姚建秀;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全球变革的关键力量,而技术影响力则是技术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所产生潜在影响的理解和预测。商业智能技术作为决策、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以PatSnap全球专利数据库中,中国和美国2012—2022年商业智能技术专利相关数据为例,将技术影响力作为切入点,构建由空间分布、技术演进、知识集聚三个维度组成的商业智能技术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TOPSIS法评价中美商业智能技术影响力。研究表明,2019年是中美商业智能技术影响力的关键节点。在2019年之前,美国作为技术发达国家,其影响力远高于中国,呈现美国“一家独大”的形势;在2019年以后,中国进入技术发展新阶段,逐步达到了美国的技术影响力水平。

    2025年16期 v.41;No.676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经济实证

  • 平台经济、市场分割与要素错配

    何文盛;丁乔颖;

    文章以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平台经济、市场分割与要素错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台经济不仅能够直接改善要素错配,还可以通过降低市场分割程度来间接改善要素错配。市场分割在平台经济与要素错配之间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伴随市场分割程度提升,平台经济对要素错配的改善作用逐渐弱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市场化程度较高、东部地区与经济相对发达省份,平台经济对市场化程度较低、中西部地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省份要素错配的改善作用更强。

    2025年16期 v.41;No.676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 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动态演进及障碍因子识别

    胡苗;吴旭辉;鲁雪峰;

    文章基于2010—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用加入时间变量的熵权法测算未来产业发展水平,用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模型、障碍度模型分析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及障碍因子。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未来产业发展水平逐年提升,但仍存在显著的梯度分布特征,且其主要依靠产业成长能力来带动。南方地区未来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子维度发展水平均领先于北方地区,且在南北方地区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内差异和两极分化问题。我国未来产业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且带动效应与虹吸效应并存。产业成长能力和创新生态支持能力是影响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对应的主要障碍因子指标有产业结构升级、工业机器人渗透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但障碍因子在南北方地区存在差异。

    2025年16期 v.41;No.676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 双循环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王施泽;

    伴随我国超大市场优势的逐渐发挥,双循环发展逐渐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为探究双循环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二者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双循环发展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且这一促进作用主要依赖于国内大循环。相比欠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低市场化水平地区,双循环发展对经济发达地区、东部地区和高市场化水平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双循环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因此,应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科技创新发展高地,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以加快双循环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16期 v.41;No.676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 中国式现代化水平测度、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史依铭;张波;

    文章基于2011—2023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法、莫兰指数测度了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并分析其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的中国式现代化水平均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其中,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全国整体与部分综合经济区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内部差异逐渐扩大,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多数区域的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并存在不同程度的极化现象;空间分布表现出“高-高”和“低-低”组合的正向集聚特征,各省份中国式现代化水平的变化较为平稳。

    2025年16期 v.41;No.676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 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测度、空间差异及形成机理

    王明月;李栋;魏强;

    文章采用熵值法测算2015—2023年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与二次指派程序(QAP)对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空间差异与形成机理展开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就各子系统而言,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与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创新指数均较高,而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性指数最低。就空间差异而言,区域间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就内部构成因素而言,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是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就外部影响因素而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对全国及三大地区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差距均产生正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差距、金融支持差距对全国、中西部地区的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差距均产生正向影响;市场化水平差距对全国及三大地区的新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差距均产生正向影响。

    2025年16期 v.41;No.676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 数字创新韧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检验

    杨玉敬;

    文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创新韧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创新韧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U”型非线性特征,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高发展水平省份数字创新韧性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U”型影响曲线更为陡峭;东部地区先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实现由阻滞效应到红利效应的转变。进一步检验发现,要素结构转型在数字创新韧性影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应加强反垄断监管与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合理布局地区数字新基建,推进传统要素结构转型,在增强数字创新韧性的同时,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5年16期 v.41;No.676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共同富裕的影响

    牛妍;陈晓龙;

    文章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使用2005—2022年我国27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对大型城市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能够通过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来提升共同富裕水平。基于此,应夯实区域发展基础以承接全球产业转移,发挥政府导向作用优化区域间资源要素配置、立足城市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2025年16期 v.41;No.676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 农旅产业协同集聚、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

    李燕凌;蔡湘杰;

    产业协同集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产业赋能。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改进TOPSIS法测度各省份乡村振兴水平,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农旅产业协同集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识别其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农旅产业协同集聚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这一促进作用不仅在本地区体现,而且对地理位置邻近、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区的乡村振兴也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农旅产业协同集聚赋能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

    2025年16期 v.41;No.676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财经纵横

  • 数字普惠金融、农村产业融合与共同富裕

    李雅瑾;李琛;陈国华;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重要支持。文章在测度共同富裕和农村产业融合的基础上,使用我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共同富裕,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在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的关系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一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应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其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推动作用,加快实现共同富裕。

    2025年16期 v.41;No.676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 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检验

    贺晔平;任婷婷;张万路;

    文章基于收入视角构建风险冲击下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共同富裕的理论模型,结合2012—2023年中国27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共同富裕的路径机制进行了双重检验。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共同富裕,其中,覆盖广度对居民收入有促进作用,对居民收入差距有抑制作用,而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居民收入和居民收入差距均无显著影响;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金融可得性对共同富裕产生直接影响,通过提高保险参与度和投资转化率两条路径对共同富裕产生间接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并缩小了收入分配差距;在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收入的影响不显著,但其收入分配改善效应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2025年16期 v.41;No.676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 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

    陈海龙;朱华;

    作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因素,金融科技的发展为企业开展绿色创新活动带来了新的契机。文章以2012—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绿色创新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出发,实证分析了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提质增量”的驱动作用,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中部地区、非国有企业和高强度环境规制下的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具有更显著的驱动效应;(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科技能通过提升ESG绩效为企业积累绿色创新资源,进而助力企业绿色创新;(4)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进一步表明,产业政策支持能显著强化金融科技对企业绿色创新的驱动作用。

    2025年16期 v.41;No.676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企业ESG表现、金融错配与财务绩效

    刘钢;

    文章基于资源配置优化理论,选取2012─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了企业ESG表现、金融错配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良好的企业ESG表现显著提升了财务绩效,并有效缓解了企业面临的金融错配问题,其中,缓解金融错配是ESG表现推动财务绩效增长的关键路径。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企业ESG表现促进财务绩效、缓解金融错配的效应以及金融错配的传导效应主要体现在非国有企业中,而在国有企业未得到显著体现。

    2025年16期 v.41;No.676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 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蒋立成;陈贤胜;

    在当前经济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城市经济韧性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而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在提升城市经济应对外部冲击能力方面的作用机制仍有待深入研究。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13—2022年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系统分析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1)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技术创新在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路径中的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3)全要素生产率对“政府科学技术支出—技术创新”路径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而在“技术创新—城市经济韧性”路径及“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城市经济韧性”路径中的调节效应不显著;(4)分组回归结果显示,政府科学技术支出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市异质性,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工业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及中小城市中,其提升作用更明显;而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及大城市,该作用不显著。

    2025年16期 v.41;No.676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 企业ESG表现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

    杨泽宸;刘仁和;

    尽管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法律法规强化我国股市现金股利分配行为,但是上市公司仍然普遍存在派息水平低等问题。为此,本文基于2010—2023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了企业ESG表现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ESG表现能显著提升企业现金股利支付水平,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分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企业ESG表现对于成熟期与衰退期企业的现金股利支付水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成长期企业ESG表现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3)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ESG表现能够通过减轻代理成本与缓解融资约束,促使企业支付更多现金股利。

    2025年16期 v.41;No.676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管理决策

  • 区域市场一体化对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梁明伟;

    区域市场一体化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突破口,是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靶向策略。文章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区域市场一体化对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区域市场一体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市场规模扩张和融资约束缓解是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两个重要渠道。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商品市场一体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对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区域市场一体化对东中部地区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更强。经济后果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市场一体化通过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两条路径产生显著经济效益。

    2025年16期 v.41;No.676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 人工智能对企业绿色治理的影响效应检验

    陈丽兰;谢锦旭;刘思宇;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治理是企业积极承担环境治理主体责任的表现,有助于缓解生态文明建设结构性与趋势性压力。人工智能作为一项高渗透性、高协同性、高融合性技术,是企业优化生产经营模式、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可能对企业绿色治理效能产生深远影响。文章基于ESG表现与环境规制的双重视角,以2012—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人工智能对企业绿色治理的影响效应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企业绿色治理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工智能对不同科技属性企业绿色治理均发挥显著的驱动作用,其中对高科技企业绿色治理的驱动作用更明显;人工智能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绿色治理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国有企业绿色治理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显示,ESG表现是人工智能驱动企业绿色治理的中介渠道,即人工智能发展可助力企业改善ESG表现,进而加快绿色治理进程;环境规制是影响人工智能与企业绿色治理关系的调节变量,能显著增强人工智能对企业绿色治理的驱动作用。

    2025年16期 v.41;No.676 166-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 耐心资本壮大与企业战略激进度控制

    吴秋生;王思童;

    文章以2009—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耐心资本壮大对企业战略激进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耐心资本占比上升能够提高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缓解企业的委托代理问题,从而使企业战略趋于稳健,战略激进度降低。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外部监督及低持股比例企业中,耐心资本壮大对企业战略激进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政府监管部门应积极培育和壮大耐心资本,提供股权结构保障;企业应积极吸引耐心资本投资,有效控制企业战略激进度;投资者应注意耐心资本的持股比例等情况,以便作出正确的决策。

    2025年16期 v.41;No.676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2K]
  •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挤出效应与倒逼效应——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

    丁亚楠;王璐;王建新;

    长期以来,低劳动成本是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支撑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在劳动力成本趋势化上升的背景下,这一比较优势难以持续,稳增长、促转型成为迫切需要。基于此,文章以2008—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劳动力成本的代理变量,实证检验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呈“U”型关系,即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先后呈现“挤出效应”和“倒逼效应”。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倒逼效应”更加显著,而非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则相反。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企业成本转嫁能力与风险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影响下,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企业退出风险。

    2025年16期 v.41;No.676 17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 异质性视角下数字化水平对物流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李存荣;田子明;

    文章使用我国物流企业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化水平对物流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研发数字化水平对物流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物流企业在供应链技术设计上的数字化创新程度越高,越容易拥有符合本企业实际需要的内在控制技术,最终会提高物流企业经营绩效;第二,运营数字化水平对物流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运用层面,应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信息传递、控制、调度模式进行场景化改造,提高了运作效率,最终会促进物流企业经营绩效提高;第三,数字化水平对物流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核心结论,未因物流企业的产权性质、内部监督水平和外部监督水平而发生根本性改变。

    2025年16期 v.41;No.676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