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决策

书评

  • 评《企业财务管理与运营研究》

    徐冰清;

    <正>财务管理作为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管理工具,通过对经营数据的深度分析及资金收支的精准把控,可有效优化资源配置并提升运营效率。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逻辑和动态调整机制,这是确保财务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基于规范化的财务流程和风险防控体系,财务管理能够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从而推动企业实现健康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财务管理效能的深度释放,关键在于构建全周期资金监管体系。通过财务治理机制对运营项目进行资源配置,实施动态校准,可有效规避资金配置无序性衍生的经营风险,为持续运营提供内生性动能保障。

    2025年20期 v.41;No.680 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0K]

专题研究

  •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价值意蕴与特征识别

    裴璇;康宽;刘宇;兰秀娟;

    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文章立足于数实融合的概念内涵与现实价值,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构建数实融合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2013—202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数实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局域莫兰指数识别我国数实融合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空间集聚特征,以此系统探析数实融合发展的非均衡性。研究发现:(1)在考察期内,数实融合发展水平增长态势明显;(2)数实融合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处于较高水平,区域间净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主要体现为大西北综合经济区与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3)数实融合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离散、极化特征,但在不同区域的表现有所差异;(4)数实融合发展水平存在“高-高”集聚、“高-低”集聚两种空间集聚类型,且“高-高”集聚的省份数量有所增加。

    2025年20期 v.41;No.680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 数字经济、人口流动与城乡共同富裕

    庄玮;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数字经济已成为弥合城乡发展差距、助力城乡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新引擎。文章选取中国2012—2022年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并基于人口流动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与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乡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分维度检验中,数字化基础设施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最强;数字经济对城乡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大型城市与东部地区城市更强。人口流动是数字经济影响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传导机制,即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人口流动间接促进城乡共同富裕。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以人口流动为门槛变量的情况下,数字经济对城乡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倒U”型非线性特征。

    2025年20期 v.41;No.680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0K]
  • 数字经济集聚对碳强度的影响机制、外溢效应及其衰减边界

    白春雨;张明;

    集聚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探究数字经济集聚与碳强度的关系对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1—2023年中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基准计量模型、机制检验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数字经济集聚对碳强度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并分析了其空间衰减边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集聚与碳强度呈“倒U”型关系;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利用效率是重要的影响机制。从空间溢出效应来看,其他地区数字经济集聚对本地碳强度存在明显的“倒U”型空间溢出效应,且该空间溢出效应具有空间衰减特征,其衰减边界为700千米。具体表现为,当距离阈值小于300千米时,表现出“涓滴效应”;当距离阈值在300千米至700千米时,表现出“虹吸效应”;当距离阈值超过700千米时,空间溢出效应不再显著。

    2025年20期 v.41;No.680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 数字经济、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差距

    邱丽洪;林寿富;

    缩小区域创新差距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11—2023年中国22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研发要素流动与区域创新差距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考察知识产权保护在数字经济影响区域创新差距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会显著拉大区域创新差距,这一结论在经过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差距的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在数字经济维度,产业数字化、数字基础设施是导致区域创新“马太效应”的主要原因;在区域创新差距维度,数字经济所引致的区域创新“马太效应”主要体现在发明型创新差距与实用新型创新差距上。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差距的影响在三四五线、非资源型城市中更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研发人员流动、研发资本流动两条路径扩大区域创新差距。此外,知识产权保护会强化数字经济的区域创新差距扩大效应。

    2025年20期 v.41;No.680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 数字经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融资成本和碳减排约束的中介效应

    李泽明;

    数字经济作为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驱动力,能够有效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低碳化升级和高级化发展,加快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步伐。文章基于2014—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经济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融资成本和碳减排约束均在数字经济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发挥重要的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低碳试点城市、数字经济高水平地区和环境治理能力较强地区,数字经济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

    2025年20期 v.41;No.680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 数字经济政策、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绿色创新

    吴信科;

    绿色创新不仅有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文章基于行为动机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以2014—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从政策供给者行为动机角度考察了数字经济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政策推动了企业绿色创新,且对实质性绿色创新的激励效应比策略性绿色创新更显著;环境动态性和环境丰富性均能够推动企业的实质性绿色创新和策略性绿色创新,且对数字经济政策与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和策略性绿色创新的关系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激励效应在东部地区显著,且对企业实质性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却均不显著。

    2025年20期 v.41;No.680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统计观察

  • 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

    岳喜优;

    文章从经济发展、民主建设、文化服务、社会保障和生态管护五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4—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和收敛模型刻画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在考察期内,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呈波动增长态势,东部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地区;全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未出现极化现象,绝对差距在缩小;全国及三大地区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均存在显著的收敛特征。

    2025年20期 v.41;No.680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1K]
  • 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检验

    刘红;蒙蕊;王飞;

    提高经济韧性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作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重要内容,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不容忽视。文章利用2018—2020年我国1673个县域的面板数据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提升县域经济韧性水平,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乡村治理数字化和乡村生活数字化正向推动县域经济韧性水平的提升,而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则产生负面效应,该结论具有稳健性。人口流动和创新创业能够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对县域经济韧性的正向影响,而城乡收入差距则产生负向调节效应。异质性检验进一步表明,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口密度高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县域,数字乡村建设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2025年20期 v.41;No.680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数字政府建设对中国式市域现代化的影响机制研究

    罗燕;刘儒;

    文章选取2015—2022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政府建设与中国式市域现代化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政府建设可赋能中国式市域现代化。数字政府建设对“胡焕庸线”东南侧、大城市及智慧城市试点地区中国式市域现代化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政府建设能够通过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创新活跃度与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三条路径,助力中国式市域现代化。

    2025年20期 v.41;No.680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王艳;孔祥利;

    锚定农业强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共同富裕等多元化战略目标,是全面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章基于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得分、区域差异和制约因素进行探析。结果表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1年分别有4个、8个、18个省份处于转型发展、加速发展、提升发展阶段,农民共同富裕维度在总体上、中等水平和高水平地区的聚类中心值增幅最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维度在初级水平地区的聚类中心值增幅最大。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全域差异逐渐收敛,东部、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较为显著,中部-东北的区域间差异最小且呈缩小趋势,东部-西部的区域间差异最大且呈扩大趋势。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制约因素不断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等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制约作用持续显著。

    2025年20期 v.41;No.680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 “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城镇化水平影响因素识别——基于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

    杨超;赵果庆;

    识别“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对突破“胡焕庸线”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空间集聚、空间位置和人口质量提出“胡焕庸线”两侧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假设,并利用2005—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胡焕庸线”两侧区域的城镇化水平差异由空间依赖效应与人口质量共同决定,东南侧区域城镇化进程同时得益于基础人力资本与高级人力资本,而西北侧区域则更多地依赖基础人力资本和本地资源禀赋,且受地理位置的约束更为明显。为促进“胡焕庸线”西北侧区域城镇化发展,应着力提升其人口质量,特别是加强基础教育与扫盲工作,积极培育西北侧城市群,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并适度增加房地产投资,以缓解其区位劣势。

    2025年20期 v.41;No.680 6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 “双碳”目标下我国出口隐含碳的动态演进及驱动因素

    康文梅;王谋;

    文章基于2002—2020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核算了我国整体和分行业出口隐含碳的动态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出口隐含碳于2012年首次出现下降趋势,与出口额增加趋势相反,呈现强脱钩的变化趋势;(2)我国出口隐含碳最高的五个行业是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子电气及其他设备,纺织、服装、鞋及皮革羽绒制品,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加工及其制品,运输、仓储和邮政;(3)在我国出口隐含碳变化的驱动因素中,能源技术进步即能源效率效应具有较大且不断增强的抑制作用,能源结构效应促进出口隐含碳下降的作用逐步凸显,成为驱动出口隐含碳下降的主要因素,生产结构的下降效应也在不断增强,出口结构的下降效应虽最小但也逐渐显现,而出口规模效应始终显著促进出口隐含碳增加。

    2025年20期 v.41;No.68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2K]
  • 大学生就业“双重错配”现象的实证考察

    李静宜;

    剖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双重错配”(区域错配与行业错配)的现实表征与深层机理,有利于构建科学有效的破解路径,推动产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动态适配,助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文章在实证层面运用复杂网络理论解析大学生就业流向,探索区域错配的成因;通过测算就业弹性与就业效应,量化行业大学生就业规模与吸纳能力,明确行业错配优化方向。结果显示:从区域维度看,华北、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呈现大学生显著净流入,东北、华中等地区人才流失严重;从行业维度看,三大产业差异显著,第一产业就业吸纳能力较弱,第二产业吸纳能力有限,第三产业就业效应最强,为大学生就业吸纳核心,且教育供给滞后加剧了行业错配。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错配根源在于产业政策快速迭代与教育制度刚性的结构性张力,叠加区域发展失衡、产教融合不足、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制度性梗阻。因此,应通过平衡区域与行业人力资源配置、深化产教融合协同治理,优化产业-教育-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协同机制,为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系统性保障。

    2025年20期 v.41;No.680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0K]
  • 人工智能、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

    丁敏;万子新;

    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破,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文章基于2012—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进一步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将城乡融合作为中介变量,国民文化素质作为调节变量,检验其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共同富裕水平提升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人工智能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同时,在人工智能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城乡融合发挥中介作用,国民文化素质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应持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不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和数字素养,促进共同富裕水平提升。

    2025年20期 v.41;No.680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经济实证

  •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徐维祥;石柔刚;郑金辉;刘程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转型升级的一般规律。文章基于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探究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演化特征、收敛性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第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相似发展水平地区趋于集聚,而落后地区难以实现“跨越式”赶超。第三,网络发展环境、就业规模、技术创新、金融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这5个因素均显著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应着力推进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强化跨区域联动机制,优化要素结构与资源配置体系,以有效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均衡发展与整体水平跃升。

    2025年20期 v.41;No.680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 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水平测度及增长动力分解

    汪彩玲;赵方洁;李蔓;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国内和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进行了测算,并对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进行分解。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对内循环的依存度呈现“U”型特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循环。(2)中国国内投资依存度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国内消费依存度则先下降后上升。(3)从经济增长动力来看,中国的增加值变化效应为正值,这主要依赖于中国第三产业;整体来看,国内和国际的乘数变化效应均为正值,且国内的数值大于国际;国际的溢出效应大于国内的溢出效应;在投资效应方面,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为显著。

    2025年20期 v.41;No.680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

    张华平;许家俊;钱柯旭;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作为推动经济发展及数据开发的平台,对推动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城乡融合,优化社会治理、民生服务至关重要。文章以2011—2023年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探究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凭借数据要素集聚优势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产业、空间六个维度促进当地城乡融合发展,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机制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可推动当地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从而助力当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此外,市场化水平可以通过强化城乡产业协同效应、推动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式,提升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效应在中部地区最显著,在东部地区的影响效应较显著,而在西部地区不显著。

    2025年20期 v.41;No.680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 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水平测度

    张双才;王杨;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迭代的背景下,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融合程度将直接影响产业核心竞争力,科学测度其融合水平是精准诊断融合堵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的重要基础。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改进熵值-灰色TOPSIS法测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空间杜宾模型,深度分析双链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与内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2008—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水平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四大地区的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水平表现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特征。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水平区域总体差异表现为波动下降趋势;四大地区融合水平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数字金融支持、国内技术转移、创新要素流动、绿色技术创新、产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具有促进作用,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20期 v.41;No.680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 中国城市数实融合水平的时空演化及空间收敛特征

    曾鹏;覃意晗;卢玉桂;

    当前中国实体经济供需失衡问题突出,亟待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而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文章首先运用熵权法测算出2011—2021年中国287个城市的数实融合水平,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其分布动态;其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方差分解分析其区域差异及来源;最后,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其时空收敛性。结果表明:城市数实融合水平及各子维度融合指数均显著提升,四大地区总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间全国及四大地区的城市数实融合水平出现不同程度的多极化现象;城市数实融合水平差异呈现波动下降态势,但在2017—2021年出现小幅上升趋势,而城市数实融合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总体及东部、中部、东北地区城市数实融合水平均存在σ收敛及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趋势,西部地区城市融合水平存在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趋势,但σ收敛趋势不明显。

    2025年20期 v.41;No.680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9K]
  • 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数字经济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周鸿勇;肖维鸽;张松林;

    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体系的重要力量,考察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于揭示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1—2019年中国19个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数字经济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可以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且对中心城市的促进效应强于外围城市。(2)数字经济在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当数字经济水平较低时,城市群功能分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显著;随着数字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这一促进作用逐步显现;当数字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后,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2025年20期 v.41;No.680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 数字金融与城市经济韧性——基于创新活跃度的视角

    周杰琦;夏南新;张莹;

    全球经济和中国发展已步入“伴险增长”通道,探索城市经济韧性提升路径对守住风险底线和实现高质量发展尤为关键。文章基于2011—2022年27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切入点,构建“数字金融—创新活跃度—城市经济韧性”的逻辑框架。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能提升城市经济韧性,这种影响主要源于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经过包括“宽带中国”政策准自然实验在内的内生性检验,以上结论仍成立。(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创新活跃度是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中介。(3)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经济韧性有时滞性,其赋能效应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强,且适当加强金融监管有助于持续释放数字金融的经济韧性红利。

    2025年20期 v.41;No.680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 数字经济与物流产业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薛阳;郭世乐;冯银虎;薛冲;

    文章基于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分别构建数字经济和物流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剖析两者融合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数字经济和物流产业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增长态势,但两者整体水平仍较低;两者融合水平表现出年均6.67%的稳步上升趋势,但二者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得到有效推进。(2)两者融合水平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且在区域上形成以上海、重庆为“双核心”,向周边城市辐射带动的发展特征。(3)两者融合水平主要表现出“高-高”“低-低”的集聚特征,且随着不断发展呈现“高-低”“低-高”集聚的城市数量不断增加。(4)金融发展、政府行为、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等因素会对本地或邻近地区两者融合发展产生影响。

    2025年20期 v.41;No.680 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财经纵横

  • 中国财政纵向失衡的区域差异与演进特征

    陈东景;于淞龄;

    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央地关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文章测算了2003—2022年我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财政纵向失衡水平,应用Dagum基尼系数法、核密度估计法、马尔科夫链考察财政纵向失衡的区域差异及演进特征。结果表明:中国财政纵向失衡水平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基尼系数分解结果显示,财政纵向失衡水平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及四大地区的财政纵向失衡水平均呈现上升态势,且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

    2025年20期 v.41;No.680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9K]
  • 中国农业资本回报率的测算、区域差异与收敛性研究

    黄晓婷;刘仁和;杨泽宸;

    农业生产经营具有空间独特性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性,容易导致资本回报率出现区域差异。文章根据2004—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测算得到各省份考虑调整成本影响后的农业资本回报率,发现其均值较低,而且省份间差异较大;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发现,超变密度是中国农业资本回报率总体空间差异形成的第一来源,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分别位列第二、第三;采用普通面板模型、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农业资本回报率的空间收敛性,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本回报率都存在β收敛趋势。

    2025年20期 v.41;No.680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 金融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机理:基于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

    李扬;李向辉;张建军;

    针对新形势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足的严峻现实,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否面临相关的金融约束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科技创新的视角,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金融发展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长期金融支持,但金融规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驱动作用显著低于金融效率;从内部驱动机制来看,金融发展通过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来驱动中国式现代化,而对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作用并不显著;科技创新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但金融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技创新的负向中介效应制约。

    2025年20期 v.41;No.680 143-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财税激励政策对科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检验

    李岚岚;

    文章基于2016—2023年36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财税激励政策对科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财税激励政策能对科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产生驱动效应。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财税激励政策通过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了科创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财税激励政策对高技术水平、大规模科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对此,应从完善财税激励政策、加大数字化转型力度、设置差异扶持策略等多方面着手,助力推进科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

    2025年20期 v.41;No.680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 财政转移支付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检验

    刘佳;王春枝;武泽涛;

    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是否促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23年23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和74个非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多时点DID模型,评估了财政转移支付对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在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方面均呈现显著的正向效应,且存在异质性,相较于大型城市,中小型城市在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对外开放程度和交通基础设施在财政转移支付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2025年20期 v.41;No.680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管理决策

  • 新质生产力、供应链韧性与企业ESG表现

    毛学松;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对已有生产力提出的新诉求,其对供应链韧性与企业ESG表现均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2013—2024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筛选与匹配相关统计数据,采用PSM倾向得分匹配等分析方法来检验与探析新质生产力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并考察供应链韧性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第一,新质生产力对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供应链韧性在新质生产力与企业ESG表现之间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第三,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中新质生产力对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与成长期和繁荣期的企业相比,衰退期企业中新质生产力对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2025年20期 v.41;No.680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4K]
  •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刘亦文;高京淋;

    文章以2011—2023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发明专利和绿色实用新型专利的产出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绿色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数字化转型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国有企业、非高污染行业企业以及外部监督压力较小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能更有效地增强其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提高企业信息透明度、增强创新学习能力以及降低代理成本这三条路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2025年20期 v.41;No.680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 数字化转型赋能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实证检验

    崔静文;孟凡生;

    文章以2013—2021年深市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促进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感知来促进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但融资约束存在“遮掩效应”。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逆向混改”在数字化转型赋能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民营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赋能效应在高技术依赖企业和高数字产业化地区更显著。

    2025年20期 v.41;No.680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 数字税收激励与企业可持续创新:来自“金税工程三期”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杨慧芳;

    数字税收激励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创新具有其他举措无法比拟的政策优势,是企业可持续创新的重要动力。基于金税工程三期这一准自然实验,文章以2008—2022年1036家沪深A股上市制造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税收激励对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基于“金税工程三期”的准自然实验,数字税收激励可正向赋能企业可持续创新,且这一结论经倾向得分匹配(PSM-DID)检验、排除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政策干扰、替换被解释变量衡量方法及安慰剂检验后仍然稳健。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相比中西部地区、易被反向及高新技术制造企业而言,数字税收激励对东部地区、不易被反向及非高新技术制造企业可持续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税收激励可通过调节要素市场分割、促进创新要素集聚,间接驱动企业可持续创新,且财政转移支付在数字税收激励与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关系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2025年20期 v.41;No.680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 高管环境注意力与企业ESG表现——基于企业漂绿行为视角

    施诺;杨棉之;

    文章基于企业漂绿行为视角,以2015—2023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环境注意力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非漂绿企业,漂绿企业的高管虚假报告环保绩效,隐瞒负面消息,并未真正提升企业ESG表现。调节效应检验发现,媒体关注和分析师关注作为外部监督机制,能够促使非漂绿企业高管更加重视个人声誉和企业环保形象,同时抑制漂绿企业高管转移环保注意力实施漂绿行为,从而切实提升企业ESG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环境注意力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在民营企业、低碳排企业以及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更加显著。

    2025年20期 v.41;No.680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