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决策

书评

  • 评《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辉辉;

    <正>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关键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形成逻辑及实践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南。由朱香敏撰著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与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一书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引领,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溯源和概念解构、实践指向和动力机制及系统支撑和制度适配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2025年19期 v.41;No.679 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专题研究

  • 新质生产力测度的内涵界定、基本方法与改进思路

    郭子昂;

    当前学术界在新质生产力测度方面已取得较为多样的成果,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类内涵界定方法与两类评价赋权方法。文章首先在总结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新质生产力测度在内涵界定、指标体系构建及赋权方法选择上存在的误区和不足。其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测度的改进思路:在基本原则上要明确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并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现实;在内涵界定上要坚持生产力三要素与先进生产力质态相组合的思路;在指标体系构建上要坚持主客观相协调的方法,对所选指标进行定量筛选;在赋权方法选择上要采取主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并综合考量评价结果的优良性。最后,秉持上述思路对2014—2023年我国省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结果有效印证了以上基本观点。

    2025年19期 v.41;No.679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 新质生产力、双重创新网络嵌入与绿色创新效率

    陆扬;王育宝;

    文章在构建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创新效率提升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取2010—2023年我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创新网络嵌入视角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创新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且存在时间滞后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示范学习效应;新质生产力对绿色创新转化阶段的促进效应强于研发阶段,对非资源型城市的促进效应强于资源型城市,对中心城市的促进效应强于非中心城市;新质生产力对绿色创新效率的边际效应随创新网络结构嵌入程度的加深而逐步增强,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创新网络关系嵌入这一中介渠道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

    2025年19期 v.41;No.679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 人工智能、数字知识流动与新质生产力

    张珍荣;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科技革命的颠覆性技术、加速产业智能化转型和重塑经济增长动能的核心动力与战略支点,是破解传统生产方式桎梏、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和实践抓手。文章选取2012—2023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综合运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门槛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可通过数字知识流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呈现边际效益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提升不仅能推动本地新质生产力发展,还能带动周边城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025年19期 v.41;No.679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新质生产力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

    杨贺翔;马华;

    新质生产力作为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是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文章以2014—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借助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检验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研究新质生产力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后仍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以通过扩大非农就业规模、促进乡村产业升级和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三种渠道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且促进乡村产业升级这一路径的中介效应最显著;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以及低城镇化水平地区,新质生产力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积极影响在东部地区和高城镇化水平地区更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推动本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还能够促进周边地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025年19期 v.41;No.679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绿色金融赋能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罗远业;徐良培;谌仁俊;

    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构建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长江经济带1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对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绿色金融显著提高了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经过更换被解释变量、双重差分法、调整样本的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2)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绿色金融通过提高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共同促进了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绿色金融与公众环境关注度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提高了长江经济带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下游、经济发展水平高、协同创新能力强、市场化水平高的城市的新质生产力影响更为显著。

    2025年19期 v.41;No.679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理论探讨

  • 基于移动窗框方法的相关系数变点检验

    孙治国;金浩;苏梦琳;

    针对时间序列相关系数变点问题,文章利用移动窗框方法将相关系数变点转为均值变点。为避免对长期方差的一致估计,提出修正的Ratio统计量检验均值变点,并推导了统计量在原假设下的极限分布和备择假设下的一致性,同时给出了变点位置的一致估计量。由于极限分布形式复杂,因此采用Bootstrap抽样方法来逼近极限分布以得到精确的临界值。通过数值模拟可知,基于Bootstrap方法的Ratio统计量不仅具有良好的经验水平,而且经验势也比较令人满意。最后,利用两组股票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025年19期 v.41;No.679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 基于有效协方差矩阵估计的高维数据线性判别分析方法

    吕泳瑶;张妍;刘奕彤;王国强;

    高维数据分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确的协方差矩阵估计或精度矩阵估计,而样本协方差矩阵的奇异性会给分类带来巨大的挑战。为此,文章提出一种改进的高维数据线性判别分析方法。首先,利用Frobenius范数下协方差矩阵的线性收缩估计和旋转不变估计的凸组合来构建更适用于高维数据的有效协方差矩阵估计;其次,使用有效协方差矩阵估计来更新线性判别函数中的总体协方差矩阵,以获得改进的高维数据线性判别分析方法;最后,通过数值实验和实证研究对所提方法与经典机器学习可分类模型进行分类性能比较。结果显示,所提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率和更强的鲁棒性,在处理高维数据分类问题时是可行和有效的,尤其是当数据维度增加时,所提方法的优势更加显著。

    2025年19期 v.41;No.679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6K]
  • 考虑子系统联动性的耦合效应量化方法

    安博文;许培源;李晓天;

    为揭示高维系统下子系统联动性的动态均衡关系,文章提出了高维系统的耦合效应的量化方法。首先,提出考虑子系统联动性的数据处理方法;其次,重塑高维耦合度函数基本形式,构建高维系统灰色关联矩阵,推导高维系统耦合效应检验方法;最后,以评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耦合效应为例,验证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考虑子系统联动性的数据处理后,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测算结果有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取值范围、样本区分度、排名等方面;基础指标关联性与子系统耦合效应并非充要条件关系,基于灰色关联矩阵的耦合效应评价结果区分度较低;不同耦合度函数评价结果存在差别,高区分度原则下基于调和平均数与平方平均数建立的耦合度函数表现最优;基于偏离指数的耦合效应统计检验不仅能够比较样本的耦合程度,还能从子系统角度探究导致极不耦合的原因。

    2025年19期 v.41;No.679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选取——基于信度、区分度与拟合优度视角

    季庆庆;俞立平;

    在学术期刊评价中,多属性评价方法众多导致评价结果不一致是期刊评价面临的基础问题。文章提出根据信度、区分度、拟合优度综合进行多属性评价方法筛选的思路,基于JCR2020数学期刊,选取线性加权汇总、TOPSIS、VIKOR、主成分分析、调和平均5种方法进行评价,最终筛选出VIKOR评价法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虽然5种多属性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均通过了Kendall排序一致性检验,并且评价值相关系数较高,但不同评价方法评价结果的排序差异仍然较大,通过信度、区分度、拟合优度进行评价方法筛选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从而提高评价的公信力。

    2025年19期 v.41;No.679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统计观察

  • 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

    代金辉;张泽惠;孟国峰;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乡村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依据数字乡村的内涵及数字化赋能理论,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乡村数字经济、数字化治理服务效能、智慧绿色乡村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CRITIC-EW-改进TOPSIS法测度2018—2022年的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空间收敛模型等揭示其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第一,总体来看,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呈现上升态势,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第二,从区域差异来看,总体差异呈现扩大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大多数省份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仍较低,但极化现象有所缓解。第四,从收敛特征来看,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不存在σ收敛特征,仅全国及中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特征,但全国及三大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

    2025年19期 v.41;No.679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 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水平的测度、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刘芸;谢国梁;崔乐乐;郑依琳;

    文章总结凝练了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的概念及其涵盖的维度,利用专利数据测度2012—2023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Markov链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探讨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中国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水平整体呈现“融合水平提升、绝对差异缩小”的特征。就差异来源而言,区域间差异的贡献最大。全国层面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水平的核密度曲线表现出主峰右移的趋势,我国大部分地区数字化与绿色化的融合水平不断提升。Markov链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具有空间依赖性,各等级较为稳定,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

    2025年19期 v.41;No.679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 数字技术创新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理论机制与实证分析

    张秀丽;

    文章基于数字技术创新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理论机制分析,以2014—2023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市场化程度不同、旅游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存在差异,且该作用在高市场化程度、高旅游资源禀赋地区更强。新型消费是数字技术创新影响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路径。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以自身为门槛的双重门槛效应,即随着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其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由不显著变为显著,并在跨越第二个门槛值后逐渐减弱。

    2025年19期 v.41;No.679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 数字经济与劳动力职业变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微观证据

    陈璇;李国平;

    数字经济已成为就业扩容提质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4年、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劳动力职业变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劳动力职业变动兼具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具体来看,对于低教育水平、低技能劳动力和制造业工人,数字经济明显增加了其失业的概率,并对其转向新职业造成明显的阻碍;而对于较高教育水平和高技能劳动力,数字经济不仅减少了非自愿失业现象,而且显著提升了其转向新职业的可能性。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通过积极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学习、工作来提高信息可得性和金融资本可得性,以及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能够大大减小数字经济对劳动力职业变动的负向影响,即不仅大幅降低了失业率,而且显著提升了劳动力更换职业的可能性。

    2025年19期 v.41;No.679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 粮食安全背景下农业补贴政策效应检验——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例

    郑子端;李想;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作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重头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0—2023年我国20个玉米主产区中涉及的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例的农业补贴政策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收储制度改为生产者补贴制度后,显著促进了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增加,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好的无贫困县地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能显著促进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产量的增加。(3)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及玉米生产者种植收入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促进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产量增加的主要机制。

    2025年19期 v.41;No.679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区域差异及作用机制

    谢黎智;陈军;

    文章采用合成双重差分法,将多种污染物参数纳入模型,评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在减污降碳方面的作用,并基于2008—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还有效促进了地区内其他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其中,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等典型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尤为显著。市场作用是影响减排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政府干预力度表现出“加速器”的功能,东部地区的减排效果最为突出。为此,应在加大政府环保投入力度的基础上,着重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活跃度,以达到最佳减排效果。

    2025年19期 v.41;No.679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 中国人口少子老龄化演变特征:基于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的分析

    潘志龙;王志宝;任嘉敏;

    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少子老龄化”成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主要标志。现有分析人口少子老龄化状况的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且相关综合性成果不多,亟须采用新的方法来切实反映当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新规律。基于此,文章将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引入人口少子老龄化区域演变模式分析中,将人口少子老龄化类型划分为九类,并将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少子老龄化区域演变模式划分为超前型、现代型、标准型、迟延型和滞后型五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5年,中国多数地区经历了两次以上的人口少子老龄化类型转变,红利型人口少子老龄化逐渐成为分布最广的类型。在区域演变模式中,超前型与现代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和川渝地区,标准型数量最多,滞后型数量最少;极低的年龄中位数和较低的城市等级是迟延型城市的两大特征。

    2025年19期 v.41;No.679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经济实证

  • 数字经济发展与国内大循环: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王海燕;钱鹏;

    文章以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赋能国内大循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且这种赋能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及创业活跃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打破市场分割格局和助推产业结构高级化三个渠道作用于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数字经济发展助力实现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起着负向调节作用,会削弱数字经济发展对国内大循环的赋能作用。

    2025年19期 v.41;No.679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 数字经济、技术转移与制造业创新效率

    李玮玮;郑文清;

    数字经济能够驱动生产方式转型,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新动能。文章选取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技术转移在数字经济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即在东部地区显著,在中部地区不显著,而在西部地区表现为抑制作用;以数字经济和技术转移为门槛变量进行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果具有门槛效应。

    2025年19期 v.41;No.679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统计测度与动态演进特征

    文文;顾成敏;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2014—2023年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指数,并探究其区域分布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指数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各地区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指数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整体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总体存在较大差异,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指数整体动态演进趋势向好且类型较为稳定,通常不会出现跨层级跃升现象,且向上转移的概率高于向下转移的概率。区域高水平开放、金融高水平开放、贸易高水平开放等因素是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障碍因子。因此,要持续推进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经济对外开放差异化布局,纵深推进各省份协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助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

    2025年19期 v.41;No.679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 省域低空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

    刘正兵;张威;喻忠磊;

    文章以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基于低空科技创新、低空产业发展、低空空域飞行、低空政策保障和低空基础设施五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各省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低空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区域低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尤为突出,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最大,低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引起的,且差异还在扩大。(3)经济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均能够对低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

    2025年19期 v.41;No.679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 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绿色创新绩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王舒;

    高技术产业集聚能推动知识流动,也是提升绿色创新绩效的重要保障。文章以我国2011—2021年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具有推动作用;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对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绿色创新绩效均具有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与中心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可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效应提升绿色创新绩效。

    2025年19期 v.41;No.679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产业能级跃迁驱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

    肖汉杰;陈诚;陈菁泉;

    文章基于经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能级跃迁—升级路径重构—全球价值链(GVC)升级”理论框架,将OECD发布的投入产出表与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匹配,测度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能级和GVC参与度,并实证分析经济循环模式和产业能级跃迁对制造业GVC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在产业能级跃迁驱动中国制造业GVC升级的过程中,国内循环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而复杂国际循环则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2)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国内循环对产业能级驱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GVC升级存在显著的强化效应,国际循环则存在削弱效应;(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能级通过促进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三条关键路径,推动GVC升级。

    2025年19期 v.41;No.679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

财经纵横

  • 对外直接投资、数字金融与绿色技术创新

    靳巧花;王克强;

    文章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调节效应模型及动态面板门槛模型,探究了对外直接投资(OFDI)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且考察了数字金融在二者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OFDI显著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2)数字金融对OFDI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其中,数字金融使用深度的调节作用最为明显,覆盖广度次之,数字化程度的调节作用最小。(3)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OFDI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中,数字金融表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当数字金融及其分指数跨过门槛值时,OFDI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4)分区域的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的调节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

    2025年19期 v.41;No.679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 人工智能对绿色金融普惠度影响的实证检验

    张玉皓;高晓燕;田丽丽;

    为探究人工智能对破解绿色金融“绿而不普”难题的影响机理,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绿色金融普惠度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整体上,人工智能对绿色金融普惠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考虑空间效应后,相邻省份间绿色金融普惠度存在“虹吸效应”下的金融排斥;在地区内部,人工智能因技术与资源集中、模型偏差、市场竞争等因素受“马太效应”影响,对本地区绿色金融普惠度产生负向作用;但人工智能发展总体上能有效抑制“虹吸效应”,通过跨区域溢出对绿色金融普惠度发展产生显著的“涓滴效应”。

    2025年19期 v.41;No.679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 财政金融支农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影响

    李红平;周广竹;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通过发挥财政补贴、涉农信贷等资金保障作用,正成为破解农业弱质性、填补农村发展资金缺口、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0—2023年的面板数据,对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均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均可通过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民高质量就业赋能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正向影响更大。协调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显著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对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2025年19期 v.41;No.679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 绿色金融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检验

    朱东波;杨志丽;任力;

    绿色金融以市场机制作为运行遵循,有助于激励企业等市场主体强化研发创新,推进节能治污,转变生产方式,是对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的重要补充。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GFRI)为发展绿色金融、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供了“试验田”。文章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在理论分析GFRI试点政策对环境综合污染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结合中介效应模型与双重差分方法,运用2012—2023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GFRI试点政策对环境综合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GFRI试点政策不仅有助于降低环境综合污染,也有助于控制二氧化硫、烟(粉)尘具体污染物排放。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东南部地区、高信息化水平地区和高金融发展水平地区,GFRI试点政策的污染减排效应更为明显。中介效应检验证实,GFRI试点政策目前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机制减少环境综合污染,但尚未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机制减少环境综合污染。

    2025年19期 v.41;No.679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 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影响

    张伟民;王金良;

    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人力资本-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框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影响效应及驱动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显著促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初级与高级人力资本促进效应显著,中级人力资本存在技能供需错配阻滞;非长江经济带转型红利更突出,长江经济带要素禀赋替代效应弱化了人力资本的边际贡献。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与研发人员配置效率是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驱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的重要中介机制。据此,应构建梯次化人力资本培育体系,实施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优化研发要素配置,激活技术融合创新动能。

    2025年19期 v.41;No.679 158-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管理决策

  • 数据要素保护的统计法治协同治理研究

    李杨;

    文章基于数据要素流动及其安全保护的时代性、紧迫性、重要性,分析了数据要素法治保护的逻辑起点。应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解析了数据要素保护的统计法治协同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即在制度建设上,存在权属模糊与规则缺位;在治理实践上,存在执行断层与协同失效;在治理技术上,存在防御短缺与溯源失效。为此,提出了促进数据要素保护的统计法治协同治理的对策,即着力立法创新,构建数据要素开发的新型制度;深化治理创新,搭建跨部门数据监管协作平台;强化市场创新,形成多元共治统计法治保护新格局。

    2025年19期 v.41;No.679 16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0K]
  • 数字化转型、ESG表现与企业绿色创新

    蔡礼辉;张小鹿;

    绿色和创新是建设质量强国的“关键词”和“高频词”,为推动社会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而数字化转型和ESG责任履行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加快绿色转型的重要动力。文章基于2010—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影响,以及ESG表现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推动绿色创新,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企业ESG表现在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创新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3)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在国有、低耗能、高技术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

    2025年19期 v.41;No.679 169-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大数据发展与企业创新活力——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王培玲;师语;

    在当前“数据强国”战略背景下,厘清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如何通过数据要素赋能企业创新,对于优化政策实施、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采用准自然实验方法,以2008—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第一,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活力;第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试验区政策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和推动数字化转型两条路径提升企业创新活力;第三,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效果在小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制度环境较好地区,以及高管具备金融从业背景、海外背景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2025年19期 v.41;No.679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 自贸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涂咏梅;杨爱雪;吴尽;

    自贸区政策作为国家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制度保障。为了探究自贸区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文章以上海自贸区为例,基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简称“自贸区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08—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自贸区政策可以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这一结论在经过匹配平衡性检验、更换匹配方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根据企业的产权性质和企业规模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创新促进效应在民营企业和初创企业中更明显。

    2025年19期 v.41;No.679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 ESG表现对上市企业估值水平的影响

    孙晨曦;方云龙;

    近年来逐渐流行的ESG理念契合了上市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基于此,文章利用2009—2022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ESG表现与上市企业估值水平的关系。研究发现:(1)ESG表现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上市企业估值水平,还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关键性”因素;(2)机制检验结果表明,ESG表现可以通过提高企业未来预期现金流和降低折现率两个渠道来提升上市企业估值水平。具体表现为ESG表现更好的企业往往股票交易量更大、融资约束更小、盈利波动更低且资本结构更合理;(3)ESG评级不确定性是阻碍ESG表现提升企业估值水平的重要因素。

    2025年19期 v.41;No.679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