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代金辉;张泽惠;孟国峰;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乡村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文章依据数字乡村的内涵及数字化赋能理论,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农业、乡村数字经济、数字化治理服务效能、智慧绿色乡村5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CRITIC-EW-改进TOPSIS法测度2018—2022年的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空间收敛模型等揭示其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第一,总体来看,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呈现上升态势,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第二,从区域差异来看,总体差异呈现扩大态势,其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第三,大多数省份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仍较低,但极化现象有所缓解。第四,从收敛特征来看,中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不存在σ收敛特征,仅全国及中部地区存在绝对β收敛特征,但全国及三大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
2025年19期 v.41;No.679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 刘芸;谢国梁;崔乐乐;郑依琳;
文章总结凝练了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的概念及其涵盖的维度,利用专利数据测度2012—2023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Markov链等方法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探讨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中国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水平整体呈现“融合水平提升、绝对差异缩小”的特征。就差异来源而言,区域间差异的贡献最大。全国层面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水平的核密度曲线表现出主峰右移的趋势,我国大部分地区数字化与绿色化的融合水平不断提升。Markov链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化与绿色化融合发展具有空间依赖性,各等级较为稳定,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
2025年19期 v.41;No.679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6K] - 张秀丽;
文章基于数字技术创新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关系的理论机制分析,以2014—2023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创新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市场化程度不同、旅游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数字技术创新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存在差异,且该作用在高市场化程度、高旅游资源禀赋地区更强。新型消费是数字技术创新影响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路径。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创新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以自身为门槛的双重门槛效应,即随着数字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其对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由不显著变为显著,并在跨越第二个门槛值后逐渐减弱。
2025年19期 v.41;No.679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 陈璇;李国平;
数字经济已成为就业扩容提质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2014年、2016年、2018年、2020年和202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劳动力职业变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劳动力职业变动兼具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具体来看,对于低教育水平、低技能劳动力和制造业工人,数字经济明显增加了其失业的概率,并对其转向新职业造成明显的阻碍;而对于较高教育水平和高技能劳动力,数字经济不仅减少了非自愿失业现象,而且显著提升了其转向新职业的可能性。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通过积极利用数字工具进行学习、工作来提高信息可得性和金融资本可得性,以及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能够大大减小数字经济对劳动力职业变动的负向影响,即不仅大幅降低了失业率,而且显著提升了劳动力更换职业的可能性。
2025年19期 v.41;No.679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 郑子端;李想;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作为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重头戏”,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0—2023年我国20个玉米主产区中涉及的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为例的农业补贴政策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玉米收储制度改为生产者补贴制度后,显著促进了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增加,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专业化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好的无贫困县地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能显著促进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产量的增加。(3)提升土地产出效率及玉米生产者种植收入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促进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产量增加的主要机制。
2025年19期 v.41;No.679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4K] - 谢黎智;陈军;
文章采用合成双重差分法,将多种污染物参数纳入模型,评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在减污降碳方面的作用,并基于2008—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不仅促进了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还有效促进了地区内其他多种污染物的协同减排,其中,二氧化硫和工业烟(粉)尘等典型大气污染物的减排效果尤为显著。市场作用是影响减排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时政府干预力度表现出“加速器”的功能,东部地区的减排效果最为突出。为此,应在加大政府环保投入力度的基础上,着重提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活跃度,以达到最佳减排效果。
2025年19期 v.41;No.679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 潘志龙;王志宝;任嘉敏;
中国已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少子老龄化”成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主要标志。现有分析人口少子老龄化状况的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且相关综合性成果不多,亟须采用新的方法来切实反映当前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新规律。基于此,文章将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引入人口少子老龄化区域演变模式分析中,将人口少子老龄化类型划分为九类,并将21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少子老龄化区域演变模式划分为超前型、现代型、标准型、迟延型和滞后型五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5年,中国多数地区经历了两次以上的人口少子老龄化类型转变,红利型人口少子老龄化逐渐成为分布最广的类型。在区域演变模式中,超前型与现代型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和川渝地区,标准型数量最多,滞后型数量最少;极低的年龄中位数和较低的城市等级是迟延型城市的两大特征。
2025年19期 v.41;No.679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 王海燕;钱鹏;
文章以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赋能国内大循环,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且这种赋能作用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及创业活跃度较高的地区更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区域创新水平、打破市场分割格局和助推产业结构高级化三个渠道作用于国内大循环;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数字经济发展助力实现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起着负向调节作用,会削弱数字经济发展对国内大循环的赋能作用。
2025年19期 v.41;No.679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 李玮玮;郑文清;
数字经济能够驱动生产方式转型,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新动能。文章选取2009—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制造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技术转移在数字经济提升制造业创新效率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即在东部地区显著,在中部地区不显著,而在西部地区表现为抑制作用;以数字经济和技术转移为门槛变量进行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效果具有门槛效应。
2025年19期 v.41;No.679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 文文;顾成敏;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度2014—2023年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指数,并探究其区域分布和动态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指数整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各地区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指数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整体重心向西南方向转移,总体存在较大差异,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综合指数整体动态演进趋势向好且类型较为稳定,通常不会出现跨层级跃升现象,且向上转移的概率高于向下转移的概率。区域高水平开放、金融高水平开放、贸易高水平开放等因素是中国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要障碍因子。因此,要持续推进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经济对外开放差异化布局,纵深推进各省份协同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助力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
2025年19期 v.41;No.679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 刘正兵;张威;喻忠磊;
文章以2011—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基于低空科技创新、低空产业发展、低空空域飞行、低空政策保障和低空基础设施五个维度的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算各省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低空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究区域低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我国低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与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尤为突出,西部地区的区域内差异最大,低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引起的,且差异还在扩大。(3)经济水平、人力资本、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创新均能够对低空经济发展水平产生显著的影响。
2025年19期 v.41;No.679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 王舒;
高技术产业集聚能推动知识流动,也是提升绿色创新绩效的重要保障。文章以我国2011—2021年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提升具有推动作用;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能够产生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对本地区与周边地区绿色创新绩效均具有促进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与中心城市,高技术产业集聚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强;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高技术产业集聚可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效应提升绿色创新绩效。
2025年19期 v.41;No.679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8K] - 肖汉杰;陈诚;陈菁泉;
文章基于经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能级跃迁—升级路径重构—全球价值链(GVC)升级”理论框架,将OECD发布的投入产出表与中国制造业行业数据进行匹配,测度中国制造业的产业能级和GVC参与度,并实证分析经济循环模式和产业能级跃迁对制造业GVC升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在产业能级跃迁驱动中国制造业GVC升级的过程中,国内循环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而复杂国际循环则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2)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国内循环对产业能级驱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GVC升级存在显著的强化效应,国际循环则存在削弱效应;(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产业能级通过促进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三条关键路径,推动GVC升级。
2025年19期 v.41;No.679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