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决策

专题研究

  • 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

    杨瑾;傅德印;

    文章基于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理论分析,利用我国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路径。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作用路径上,数字经济可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中西部地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是显著的;在2015年数字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后,其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显著增强;在不同的人力资本水平下,数字经济均对劳动生产率提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对高人力资本的作用力度更大。

    2023年01期 v.39;No.613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 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机理与实证检验

    俞彤晖;肖延玉;

    文章基于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政府行为等视角,系统剖析了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理论逻辑,并利用我国31个省份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揭示了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并呈现显著的区域异质性;(2)数字经济亦能通过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政府行为等变量的中介效应实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间接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经济增长水平提高,促进作用不断增强。据此,本文从厚植乡村“数字土壤”、统筹多维因素综合施策、重视中微观层面差异化特征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启示。

    2023年01期 v.39;No.613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 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水平及创新效率测度

    李莹;程广斌;

    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耦联评价法、随机前沿分析法测算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度、制造业创新效率,实证检验产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究期内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地区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度不断提高,区域间呈现东—中—西的梯级差异,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度呈下降趋势;研究期内制造业创新效率稳步提升,区域间呈现东—中—西—东北的阶梯分布;制造业与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创新效率具有持续的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区域间存在差异,东—中—西部呈现依次减弱的正向影响,东北地区呈现负向影响。

    2023年01期 v.39;No.613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 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魏和清;周庆岸;

    文章基于波特的钻石理论,结合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特征,构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对我国31个省份2012—2019年文化产业数字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采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区域差异显著,差异主要源自区域内部差异,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数字化水平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以“低低”聚集为主,局部空间结构稳定性强;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关联性、通达性和非均衡性,各省份之间空间关联较少,但彼此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相互联通,网络整体的抗毁性和稳定性较好。

    2023年01期 v.39;No.613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6K]
  • 数字物流、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崔靓;李晓梅;姚若羲;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3—2019年的数据,测算了数字物流、生态环境治理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并对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三者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但地区间差异较大;耦合协调度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表现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在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灰色关联度较大,表明其对总体耦合协调度起到重要作用,其他驱动因素依次为物流产业增加值、区域GDP、R&D经费、工业污染治理投资及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

    2023年01期 v.39;No.613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7K]

理论探讨

  • 基于高斯过程回归的混合型参数建模及优化

    王方成;刘玉敏;崔庆安;

    针对小样本情况下混合型参数的复杂作用关系过程建模及优化问题,文章提出基于高斯过程回归和B样条曲线相结合的建模及优化方法。首先采用B样条基函数与其控制顶点的加权求和建立函数型参数模型,然后运用超拉丁方设计对控制顶点与标量型参数进行采样并建立高斯过程回归模型,最后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遗传算法寻优。仿真与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能够在可行域内较好地对具有复杂作用关系的混合型参数建模,与传统的实验设计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在可行域内实现全局性最优。

    2023年01期 v.39;No.613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 结构渐变条件下单位根检验的统计量研究

    马薇;刘浩;

    当经济统计数据呈现结构渐变特征时,经典的DF和ADF检验统计量的分布特征会有所改变。文章推导了当经济统计数据结构渐变时,DF与ADF检验式中的漂移项、时间趋势项、突变项的系数估计量渐近分布的泛函表达式,导出了漂移项t统计量的渐近分布形式。通过蒙特卡罗模拟,展示了DF检验式中漂移项t统计量的有限样本分布特征,拟合了漂移项t统计量的有限样本响应面函数,并给出临界值表,用于漂移项是否为零的检验。

    2023年01期 v.39;No.613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一种新的时间序列TC型异常值稳健检测法

    汪志红;王志坚;王斌会;

    时间序列异常值检测是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实际检测中往往存在“遮蔽效应”问题。文章分析了已有研究提出的时间序列TC型异常值检测法的不稳健性,并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建立基于Huber权函数的稳健ARMA模型,得到无干扰AR系数与MA系数;第二,用绝对离差中位数作为残差稳健估计量。通过以上改进得到了TC型异常值稳健检测统计量,并通过模拟对比小样本、中样本、大样本,轻污染、中污染、重污染情形下传统检测法与稳健检测法的检测效力,结果发现:在小样本、轻污染率下,两种检测法相差不大,但随着样本量、污染率的增加,稳健检测法显著优于传统检测法。最后,稳健检测法的优良性在金融市场异常现象检测中得到进一步说明。

    2023年01期 v.39;No.613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9K]
  • 贝叶斯分位数回归组间组内变量选择及其应用

    冯俊丰;赵为华;

    文章利用贝叶斯方法研究分位数回归的组间和组内双变量选择问题。基于偏态拉普拉斯分布和贝叶斯统计推断方法,结合组间和组内系数的Spike-and-Slab先验分布,提出了分位数回归的贝叶斯双层变量选择方法,并给出易于实施的Gibbs后验抽样算法。通过大量数值模拟和实证分析验证了所提变量选择方法的有效性。

    2023年01期 v.39;No.613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人力资本存量与质量测算:概念、方法与应用

    赵冉;袁玉芝;杨靖;王伊雯;

    众多经济理论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实证研究的结果却存在颇多争议,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将人力资本中包含的存量与质量概念予以区分。文章从人力资本的内涵及其经济价值角度对比分析了成本法、收入法和指标法等测算方法的理论依据和估算思想,并基于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运用LIHK劳动力收入法对我国各个省份的人力资本质量进行测算,以验证测算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价值。

    2023年01期 v.39;No.613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统计观察

  • 产业升级对共同富裕的非线性影响:以长三角为例

    李超;黄晓雅;

    文章运用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共同富裕水平的非线性机理,并使用变系数模型探索长三角各城市与都市圈演化特征与区域差异。研究发现:长三角的共同富裕水平表现为由以“南京—上海—杭州—宁波”为转折点的“Z”字形区域为中心向邻近城市递减;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共同富裕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相较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更大;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产业结构升级缩小共同富裕差距存在区域差异和都市圈差异。

    2023年01期 v.39;No.613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 城市群空间结构对城市规模偏差影响的实证测度

    孟晓倩;吴传清;

    文章基于2002—2018年我国15个城市群的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Probit回归、规模位序法和首位度等方法审视城市群经济空间结构对城市规模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除长三角和关中城市群之外,其他城市群的空间结构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空间指数大于1;城市群首位度带动效率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多中心空间结构会使得城市规模趋向合理化和均衡化,而首位度带动效率使城市人口规模趋于合理和分散化;政府对重点城市政策的倾斜会使得规模偏大的城市更易集聚人口;同时,城市群规模偏差的变动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

    2023年01期 v.39;No.613 66-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分析

    胡梅玲;陈少晖;

    文章基于我国2013—2020年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份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综合测度,揭示其时序变化和空间差异特征,并通过分解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析影响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研究表明:2013—2020年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效率总体有所提升,但总体未实现有效配置;从空间分布看,不同省份的医疗卫生资源效率存在差异,相较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效率最高,其次为中部地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结合全要素生产率分析结果发现,主要是医疗设备和人才的不足制约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效率提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演化上看,东中部地区较为平稳,西部地区受政策、环境等影响,变动较大。建议强化医疗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大西部地区医疗投入,优化东中部地区配置效率;加强区域间的交流协作,平衡区域差异。

    2023年01期 v.39;No.613 7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 省域地方品质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郭淑芬;张文礼;

    优良的地方品质是各地区集聚人才与各类创新资源、提升竞争力的关键资产。文章基于数字经济时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背景以及流动人口现象、“全国文明城市”品牌等中国情境,构建了由环境、经济、社会、幸福四个子系统、共计2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省域地方品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分析了2010—2019年各省份的地方品质指数,并进一步挖掘了关键的制约因子。

    2023年01期 v.39;No.613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 中央环保督察与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

    康玺;张驰;

    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近年来我国环保领域的重大改革举措,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反映地区经济活动绩效与环境成本的重要指标。文章基于事件研究法,对中央第一轮环保督察行动前后我国市级面板数据进行动态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的短期环境成本效应大于节能减排效应,综合效应为负;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对不同产业结构地区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处于产业升级路径两头的地区综合效应为负,处于产业升级路径中游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效应为正;不同批次接受中央环保督察的地区,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所受影响无显著差异,被督察地区不存在政策模仿效应。

    2023年01期 v.39;No.613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来自粮食主产区的实证

    贺青;张俊飚;张虎;

    文章基于1998—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从农业碳排放总量来看,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松花江流域的增排效应最大。从分位数回归结果来看,当分位点升高时,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碳排放的正向影响效应也逐渐变大。从农业碳排放强度来看,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了粮食主产区整体及三大流域的碳排放强度,表明农业机械化促进了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提升。

    2023年01期 v.39;No.613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 农业产业集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刘博敏;戴嵘;杜建军;

    文章基于我国1690个县(市、区)2013—2018年的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等方法分析了农业产业集聚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产业集聚对乡村振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产业集聚推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在控制内生性、空间效应及更换农业产业集聚度量指标后结论依然稳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是我国农业产业集聚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作用机制。因此,各地区应以资源禀赋优势为基础,引导形成农业产业高水平集聚,以此持续推进乡村振兴。

    2023年01期 v.39;No.613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经济实证

  • 中国工业产品双循环的测度及时空演化分析

    刘秀玲;陈燃;刘晓静;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模型,构建中国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测算体系,测算了2015—2020年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并研究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各省份工业产品双循环指数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产品双循环以内循环为主,以外循环为辅,内循环在波动中趋于加强;各地区工业产品内循环指数呈现东北高、西北和东南低的特征,外循环指数呈现东北低、西北和东南高的特征;各省份双循环指数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化。

    2023年01期 v.39;No.613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 中国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与类型区划分

    仇荣山;殷伟;韩立民;

    文章运用AHP-EW组合权重优化模型,测算2008—2018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以全国、三大海洋经济圈以及沿海11个省份等不同层次空间尺度为视角,全面描述我国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及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1)2008—2018年我国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地区间差异呈先缩小后小幅扩大的态势。(2)研究期内我国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创新和开放维度差异显著,呈两极分化现象,其余3个维度地区间发展相对较为均衡。(3)依据系统聚类分析原理,进一步将沿海11个省份按梯队划分成引领型(上海、广东)、短板型(天津、山东、江苏)、追赶型(浙江、辽宁、福建、海南)和落后型(广西、河北)4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类型区。

    2023年01期 v.39;No.613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 城市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一个DSGE分析框架

    张鹏飞;刘新智;

    文章通过构建DSGE分析框架,依据2004—2019年按季度插值所选取的61期经济运行实际数据,考察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产业集聚使得集聚区域经济增长了1.6%,显著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产业集聚引起的大量非技术劳动力集中改变了要素投入结构,长期内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技术创新在短期内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但不具有持续性;产业集聚引起的政府创新投资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城市产业集聚引起的基建投资增加使经济发展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动趋势。各城市应致力于其产业集聚水平和质量提升,注重技术创新持久性和连续性,充分考虑政府创新投资与基建投资比例的合理分配。

    2023年01期 v.39;No.613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5K]
  •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技术进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卢卓;

    文章基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技术进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从理论上阐述了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理,并利用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借助中介效应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传导机制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对技术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且在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替代核心变量和解决内生性问题后的检验结果表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

    2023年01期 v.39;No.613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评价及时空演化

    耿松涛;王冉;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我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Moran’s I对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特征事实、区域差异与来源以及空间相关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全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但呈现不断提升趋势,各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沿海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内陆地区;全国省际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年下降趋势,各综合经济区之间的差异是导致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我国各省份旅游产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呈集聚现象,且大多数省份处于低水平集聚状态,沿海地区部分省份处于高水平集聚状态,两极分化现象逐渐得到缓解。

    2023年01期 v.39;No.613 120-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0K]
  • 云南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实证检验

    徐晓婧;王元元;

    经济增长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旅游业发展对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云南省为例,依据1990—2019年的相关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研究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存在一定滞后性,经济增长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长期来看,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会逐步降低、贡献度逐步提高。

    2023年01期 v.39;No.613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 国际数字经济发展差距对中国OFDI的影响

    曹书维;丘俭裕;

    OFDI是中国进行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手段。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技术的研发利用和数字商品服务的供需关系,使得目前各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程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和距离。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国与国之间数字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会引起国际投资和贸易领域的相对优劣。文章基于中国OFDI截面数据,利用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数字经济差距对中国OFDI的影响进行分析,得出中国与东道国之间的国际数字经济发展差距对中国OFDI产生抑制性影响的结论;而后使用调节效应方法对其影响机制进行探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差距通过市场消费能力、劳动力资源禀赋和知识技术水平影响OFDI。

    2023年01期 v.39;No.613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的异质性分析

    翁异静;周祥祥;陈思静;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剖析其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和作用机制异质性。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整体上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效应为4.8%,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分区域来看,其对长江经济带中下游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中游地区的促进作用大于下游地区,而对于上游地区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分区域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其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出口开放程度、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教育投入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其中,科技创新对各区域均起到促进作用,但出口开放程度、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及教育投入对各区域产生了差异化影响,从而导致战略的作用机制具有异质性。

    2023年01期 v.39;No.613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财经纵横

  • 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检验

    王国洪;杨翠迎;

    文章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通过减少贫困发生率、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及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分地区来看,西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而东部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因此,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而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应在公平的基础上注重效率的提升,以保持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2023年01期 v.39;No.613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 绿色创新、财政分权与碳生产率

    李娜;

    绿色创新对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提高碳生产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运用SFA-Malmquist方法评估我国279个地级市2003—2018年的碳生产率,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探讨财政分权差异下绿色创新对碳生产率的门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创新促进了我国地级市碳生产率的提高,财政分权对于绿色创新与碳生产率的关系则存在门槛效应,当处于阈值左侧时,随着财政分权程度的提高,绿色创新对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降低;财政分权程度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绿色创新对碳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呈现异质性。

    2023年01期 v.39;No.613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9K]
  • 房价波动与居民消费异质性的影响分析

    闫娜娜;杭斌;

    文章在考虑居民收入不平衡和地区差异的基础上构建了家庭购房压力系数指标并以此作为门限变量,采用2010—2018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对房价和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整体而言,我国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并且在研究住房资产增值对消费的影响时共同因素是不容忽视的。考虑地区经济增长率这个共同因素的影响后,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一旦遗漏该变量,模型将存在内生性问题,估计结果将表现为住房资产增值能够拉动消费。(2)房价波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异质性,这种异质性的存在不利于促进共同富裕和扩大内需。当家庭购房压力系数不超过15.77时,房价上涨带来的住房资产增值并不能拉动消费增长,对于家庭购房压力系数超过15.77的群体而言,房价上涨加重了其负担,将抑制他们消费的增长。(3)不同地区的房价收入比存在明显的差别,与其他省份相比,房价收入比高的地区消费增长相对较慢。

    2023年01期 v.39;No.613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 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李杨;邓紫怡;

    文章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SBM-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FGLS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探究了自然资源禀赋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技术进步贡献率较大;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相比低、中水平的人力资本,高水平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强;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会弱化人力资本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

    2023年01期 v.39;No.613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 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的空间影响效应分析

    李婕妤;王兆军;

    文章基于2012—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保险对农业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性,而农业保险能够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且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影响农业产业的微观变量中,用电量、灌溉面积、薄膜使用量对农业产业具有正向影响,化肥使用量具有负向影响,在外部宏观变量中,城镇化率与进出口总额对农业产业具有促进作用。

    2023年01期 v.39;No.613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7K]

管理决策

  • 城市绿色创新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邹伟勇;

    文章基于2000—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探索性空间分析工具以及空间计量模型,考察我国城市绿色创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研究期内,排名靠前的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均衡发展,排名靠后的城市则存在发展短板问题。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空间分布格局再现“胡焕庸线”和“绿色创新马赛克”,呈“四核两带多点”的分布特征。第二,城市绿色创新表现出很强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关联程度逐年提升。东部沿海城市多位于高值集聚区域,中西部城市多位于低值集聚区域和异质性区域。第三,环境规制与城市绿色创新存在“U”型曲线关系。财政科技支出、人力资本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地和周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城市绿色创新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

    2023年01期 v.39;No.613 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 地方产业政策、研发补贴与企业创新——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证

    孙正昕;郁俊莉;

    文章采用地方政府发布的“五年规划”中的政策文本,通过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研发补贴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发明专利数量,但是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策略性创新中。与国有企业相比,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积极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研发补贴在地方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中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

    2023年01期 v.39;No.613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 企业数字化投资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效应检验——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

    楼润平;麦诗诗;张昊;

    文章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2016—2020年的样本数据,采用企业年报中数字化投资的量化指标,实证检验企业实施数字化投资对价值创造的影响效应和协同机制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投资能够直接显著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从协同机制检验来看,数字化投资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共同作用于企业价值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即“数字化互补理论”得到验证。从作用机制检验来看,数字化投资能通过增强企业竞争力来促进企业价值的增加,即竞争力在企业实施数字化投资影响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

    2023年01期 v.39;No.613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测度及空间收敛研究

    赵巧芝;刘倬璇;崔和瑞;

    文章选取我国29个省份为样本,构建网络SBM模型测度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在分析技术创新效率2009—2018年分阶段与分区域动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链法识别其空间收敛趋势。结果表明:(1)互联网普及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效率,且2016年以来有所增强。(2)研究期内技术创新效率大致呈“W”型变化,仍处于中等水平。分阶段看,知识生产高于成果转化阶段,总效率低于分阶段效率水平;成果转化是短板,二者协同是重要方向。分区域对比来看,2014年之前东、中、西部地区均处于剧烈调整时期,西部最快、中部次之、东部较不明显;2014年开始,均表现出持续上升态势,中部高、东西部较低的空间格局显现,东西部效率差距在缩小。(3)根据马尔科夫链测度结果,低水平、中低水平两种类型省份的“状态锁定”概率较高,不利于国家整体效率提升;高水平状态省份是创新效率提升的有利条件。状态跃迁与状态退化主要发生在相邻状态间。空间分布状态在2030年开始收敛,知识生产效率2025年开始收敛。中国高新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东部是“头雁”,中部是枢纽,西部则是重要的补短板区域。

    2023年01期 v.39;No.613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 《统计与决策》2023年重点选题与投稿须知

    <正>2023年度,《统计与决策》杂志选题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重点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用统计方法和数据,以统计学理与视角,探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关注统计理论方法创新及统计实践探索。欢迎广大作者围绕以下重点选题和投稿要求向本刊赐稿。

    2023年01期 v.39;No.613 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