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与决策

书评

  • 评《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

    鞠斐扬;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这一转变的研究思考,不仅要从经济学的逻辑视角进行学理化的研究分析,而且要从政治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总结中国经验、中国范式、中国理论,这对于摆脱西方主流经济学路径依赖,构建“自主”的中国经济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23期 v.40;No.659 2+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专题研究

  • 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出口韧性: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

    高培培;

    文章基于2008—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出口韧性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证实,新质生产力可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出口韧性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相比西部、中部、东北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更强;相比产业数字化范畴,新质生产力对数字产业化范畴的产业出口韧性提升作用更为显著;相比加工贸易形式,新质生产力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一般贸易形式的出口韧性提升作用更加显著。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出口技术复杂度、中间品进口依赖在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出口韧性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

    2024年23期 v.40;No.659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 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化转型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马桔红;

    农业新质生产力能够创新农业产业组织模式,大幅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促使农村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对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探讨数字化转型在其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且这一推动作用可通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数字化转型可在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特大城市与高收入城市,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正向赋能作用更显著。

    2024年23期 v.40;No.659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 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与中国新型工业化

    刘珺;

    文章运用2011—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样本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与中国新型工业化之间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数实融合能够正向影响中国新型工业化,且能通过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间接赋能中国新型工业化。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于中部、东北、西部、内陆、低工业化水平及低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数实融合更能推动东部、沿海、高工业化水平及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的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

    2024年23期 v.40;No.659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 新质生产力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实证检验

    葛元骎;孙小蒙;

    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5个子行业的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对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展开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存在正向影响,且其作用效果具有产业和区域异质性,在网络经济产业和东部地区表现更为显著。新质生产力可正向驱动贸易便利化,进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赋能。知识产权保护在新质生产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伴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新质生产力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作用会得到强化。

    2024年23期 v.40;No.659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 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空间效应与异质性检验

    吴云勇;孟昕儒;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科技金融和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了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作用路径、空间效应和异质性。结果显示:科技金融对新质生产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经济距离权重矩阵下科技金融对其周边区域新质生产力产生了最大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从区域异质性来看,科技金融对东、中、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均能产生正向影响,作用效果表现为“西强、东弱”。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是科技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两条重要渠道。

    2024年23期 v.40;No.659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 新质生产力、绿色技术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

    霍松涛;

    文章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的数据,对新质生产力、绿色技术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地位之间的关系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间接推动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及国内价值链地位较低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东部地区和国内价值链地位较高地区的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门槛效应估计结果显示,当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过一定的门槛值之后,其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推动作用有所减弱。

    2024年23期 v.40;No.659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统计观察

  • 中国高标准市场体系的统计测度

    王宇;毕海;熊敏;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党中央对市场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构建了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效率和市场监管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用优劣解距离法计算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实证结果表明,高标准市场体系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沿海地区的省份综合得分显著高于西北地区的省份;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省份的高标准市场体系综合得分变化不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宁夏和新疆排名波动较大且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下降趋势。从分维度特征来看,市场监管与市场结构对于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性较高,市场规模得分差异较大。

    2024年23期 v.40;No.659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 数字乡村的时空特征及其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

    祝振华;张红丽;李洁艳;

    数字乡村是破解新时代“三农”发展困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户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18—2020年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及其与2019年和2021年CSS数据库匹配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数字乡村的时空演变特征,检验与剖析数字乡村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总体发展水平提高,呈“东部—中部—西部”逐级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HH型和LL型集聚特征突出,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具有明显的“虹吸效应”;数字乡村及其细分维度均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共同富裕,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的促进作用最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对中部地区和高学历农户的共同富裕促进作用更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通过推动社会网络数字化促进农户共同富裕。

    2024年23期 v.40;No.659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 数字技术发展如何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

    刘超;任阳军;田泽;任芳容;

    数字技术浪潮为中国实现居民幸福感提升目标提供了重要动力。文章在分析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分位点的提升,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作用呈增强趋势。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发展通过缓解要素错配和提高创新能力对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升形成间接促进效应。另外,地区竞争在数字技术发展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的过程中存在“倒U”型调节作用,多数样本城市地区竞争的调节效应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部部分,即随着地区竞争程度的上升,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正向效应是递增的。

    2024年23期 v.40;No.659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 中国县域城市蔓延的多维测度及聚类分析

    陈莉媛;董会和;

    县域城市处于我国城镇体系的末端,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主要着力点。及时、准确地识别县域城市的蔓延程度有利于精准调控,对于推进以县域城市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构建县域城市蔓延多维测度指标体系,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度我国县域城市2006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城市蔓延指数,并对各维度及综合城市蔓延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县域城市普遍存在蔓延,效率维主成分对综合蔓延指数影响最大(43.048%),密度维主成分次之(21.035%),结构维主成分最小(17.332%),且我国县域城市蔓延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2024年23期 v.40;No.65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统计检验

    赵彤彤;焦方义;

    文章基于营商环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使用我国31个省份2011—2021年的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考察了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营商环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还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从区域分布来看,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格局。Dagum基尼系数的结果显示,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小。总的来说,我国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

    2024年23期 v.40;No.659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 基于熵权-WASPAS方法的营商环境统计测度——以中部六省为例

    张爱华;沈科宇;王钰佼;

    文章从政务、市场、产业及创新、人力资源、民生和金融环境六个维度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WASPAS方法测度了2013—2022年中部六省的营商环境水平,并从纵向对比和空间对比两个角度对中部六省营商环境进行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营商环境水平均呈上升趋势,湖北表现最好,显示出其较强的营商环境综合实力;安徽、河南、湖南表现稳定,基本保持在中游水平;江西和山西则需要在某些方面加强,以提升其营商环境排名和竞争力。总体而言,中部六省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省域间差距逐步缩小,但各地区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2024年23期 v.40;No.659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 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

    林娟;林玲;

    文章基于2007—2020年全球56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探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碳排放水平呈现“U”型影响,且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也都验证了这种“U”型影响特征。其次,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国别差异、行业差异以及嵌入程度差异。最后,将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作为中介变量引入模型,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碳排放水平”的传导机制,发现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2024年23期 v.40;No.659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本要素配置的政策效应——基于政府数据开放的准自然实验

    胡彦迪;许英达;

    文章基于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本要素配置影响的理论分析,选取2013—2021年我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双固定效应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本要素配置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能显著优化资本要素配置,科技支持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对其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地区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本要素配置有显著优化作用,西部地区则不显著。因此,应加强公共数据开放的法治保障、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人力资本存量效用的价值,加大西部地区的科技帮扶与人才引进力度,进而优化资本要素配置。

    2024年23期 v.40;No.659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经济实证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郑浦阳;任道纹;牛君;杨广晖;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中之重,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创新要素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是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文章基于201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考察。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要素配置在上述关系中发挥“U”型调节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东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此,提出鼓励多主体参与基建、持续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4年23期 v.40;No.659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数实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要素空间流动的视角

    齐欣;杨膨宇;齐渊;

    文章聚焦数实融合赋能欠发达地区,探讨数实融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利用2011—2021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实融合会通过矫正资源错配、促进数字技术创新与提高政府关注度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数实融合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更为显著,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考虑要素空间流动,数实融合不仅会产生对邻近地区的经济溢出效应,还会产生跨区域的经济开发效应。

    2024年23期 v.40;No.65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唐晓华;余建刚;刘蕊;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关系,并借助门槛模型考察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差异化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具有先负后正的“U”型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方地区与中低端行业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更明显。从不同约束条件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存在人力资本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且均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特征。

    2024年23期 v.40;No.659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 考虑数据要素投入的省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曾绍伦;杨慧丽;张頔;

    文章以我国2010—2021年省域制造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出考虑数据要素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根据C-D要素分解模型分析各投入要素的贡献,并实证分析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1年我国制造业数据要素投入水平稳步提升,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态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数据要素投入水平的差距相对较小;省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纯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演进趋势的影响相对更大;产出增长以劳动和资本为重要基础,数据要素的产出影响力相对较弱,整体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资本要素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劳动要素表现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滞后跟随性。

    2024年23期 v.40;No.659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 东部三大城市群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特征事实、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

    周正柱;马婷婷;

    文章运用生产函数法对2011—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49个城市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和要素配置扭曲程度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冷热点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二者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特征进行探析。研究发现:(1)在时序变化方面,2011—2021年三大城市群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只有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趋势。(2)在空间分布方面,三大城市群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和要素配置扭曲程度的冷热点分布总体格局均呈现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3)区域差异方面,三大城市群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总体区域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城市群间差异是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城市群间要素配置扭曲程度的交叉重叠现象是其区域差异的次要来源。(4)在分布动态演进方面,除长三角城市群外,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内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和要素配置扭曲程度的绝对差异均呈缩小趋势,且三大城市群的极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2024年23期 v.40;No.659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 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演化趋势、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

    徐瑞璠;郝得泉;丁蕴;刘文新;

    文章将水足迹纳入农业绿色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SBM模型、核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算并分析了1997—2020年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演化趋势、区域差异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整体不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上升趋势,同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全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总体演化趋势表现出“效率提升、存在分化现象”的特征,但四大地区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主要由区域间差异所引起;城镇化水平和粮食种植结构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始终为正,R&D经费投入强度和工业化水平的影响始终为负,其余因素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

    2024年23期 v.40;No.659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分析

    孙红玉;赵博云;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和熵权法测度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双重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抑制作用,但对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中部地区抑制作用最弱,东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抑制作用最强;在对邻近地区的影响方面,东部较中部地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明显。

    2024年23期 v.40;No.659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 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测度与动态演进

    蒙生儒;陈文婷;

    促进绿色消费现代化是助推消费结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文章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并利用莫兰指数与Markov链分析法探究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省份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稳步上升,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增长幅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3个子系统中,绿色消费生活现代化水平快速上升,绿色消费供给现代化水平与绿色消费环境现代化水平呈平稳增长趋势。(2)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分布状态较为稳定,基本不会出现跨类型转移现象。拉长考察时期后,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具有马太效应,且较低水平省份向上转移的概率增加。(4)相邻省份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类型会对本省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转移概率产生影响。

    2024年23期 v.40;No.659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及时空演化

    伍文生;胡艳;朱晓莉;

    探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构建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预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并分析了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其未来趋势和障碍因子。结果显示:(1)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值,除生态环境系统出现小幅波动外,其他两个系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区域排序均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梯队特征。(2)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呈现上升趋势,整体耦合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上升至勉强协调。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呈现“下游高、中游平、上游低”的空间格局。局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高-高”集聚效应。根据预测分析,到2027年,长江经济带三个系统耦合协调总体接近中级协调等级,江苏将率先进入优质协调等级。(3)制约三个系统发展的障碍因子既存在共性障碍因子,也存在差异性障碍因子。科技创新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共性障碍因子多于经济发展系统。

    2024年23期 v.40;No.659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财经纵横

  • 数字金融发展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机制

    严芝清;杨子生;钟文;

    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果仍然稳健。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在外围城市强于核心城市,在中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强,这验证了数字金融发展对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的积极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推动绿色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在环境规制相对严格的城市,数字金融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这体现了加强有效环境规制设计的紧迫性。

    2024年23期 v.40;No.659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 数字普惠金融、居民收入变化与社会阶层流动

    刘林;赵怡阳;

    文章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匹配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家庭收入变化对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普惠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低收入家庭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作用更大,且主要流向了中等收入阶层,这一影响对高受教育水平、城市及东中部地区的低收入家庭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正向影响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普及数字设备和提升金融能力对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低收入家庭社会阶层向上流动产生正向调节效应,推动稳定就业和促进社会互动是数字普惠金融推动低收入家庭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重要机制。

    2024年23期 v.40;No.659 143-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 不确定性冲击、金融区制与宏观经济波动

    王培辉;吴鹏玥;

    文章通过将金融状态指数作为阈值变量引入门限VAR模型,使用模型内生波动率度量不确定性,研究不同金融区制下不确定性冲击的宏观经济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两种金融区制下不确定性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都有正向影响,对利率有负向影响;金融扩张区制下不确定性冲击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大,且具有非对称效应;同一金融区制下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向的不确定性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具有对称性;通过预测方差分解分析得出,不确定性冲击能较好地解释经济波动。在金融紧缩区制下,能够解释约9%的产出波动;在金融扩张区制下,不确定性冲击解释力达到20%。

    2024年23期 v.40;No.659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 一种将中国MRIO嵌入ICIO的免调平方法

    周圆淇;

    自2020年提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来,“双循环”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将中国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MRIO)嵌入国家间投入产出表(ICIO)构建MRIO-ICIO(以下简称为嵌表方法),是与“双循环”关联度较高的研究方法,引起了学术界重视。嵌表方法是研究全球增加值流动的有效方法,基于该方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是,现有的嵌表方法普遍存在调平难度大的问题。为更好地支持“双循环”研究,文章提出一种更简明的嵌表方法,并通过数理推导证明该方法能够免除再调平步骤。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借助MRIO-ICIO、MRIO与ICIO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中国MRIO数据与各区域的双边贸易数据对ICIO进行拆分重组来构建MRIO-ICIO,从而使最终得到的MRIO-ICIO天然满足投入产出表的平衡条件。考虑到该方法过于抽象,通过构建两国两地区两部门模型来进一步阐释该方法的原理,并证明其合理性。推导证明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免除调平步骤,从而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数据信息。最后,基于构建的MRIO-ICIO进一步阐释“双循环”分析框架,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2024年23期 v.40;No.659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 基于BPNN及优化方法的期货价格预测效果的比较

    张登耀;

    文章构建了期货价格预测算法并对期货价格进行预测,同时,运用三种评价指标对算法的预测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各评价指标值的算法预测结果,可以发现:无论是PSO-BPNN算法,还是GA-BPNN算法,预测效果都明显优于优化前的BPNN算法的预测效果。然而,PSO-BPNN算法与GA-BPNN算法之间的预测效果差异却不明显。从三种评价指标值可以看出,GA-BPNN算法的MSE值略低于PSO-BPNN算法的MSE值,而在MAD和MAPE方面,PSO-BPNN算法的预测效果又略优于GA-BPNN算法。为了确定最优的期货价格预测算法,分别将沪深300指数现货全样本数据和新冠疫情期间沪深300指数期货及现货样本数据作为替代变量,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PSO-BPNN算法还是GA-BPNN算法,其预测效果均明显优于优化前的BPNN算法的预测效果。同时,在构建的三种算法中,GA-BPNN算法的预测效果是最优的。

    2024年23期 v.40;No.659 161-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管理决策

  •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理论机理与经验证据

    张文;黄鹿;

    文章以2010—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科技创新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科技创新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科技创新对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扩展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外直接投资在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科技创新对中西部地区与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实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基于此,应增强科技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培育数据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力度,以助力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

    2024年23期 v.40;No.659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 企业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的影响研究

    戚琳琳;郭飞;

    文章利用2011—2022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数据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的影响效应,并检验了投资者关注度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ESG表现。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投资者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注程度与其对ESG表现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即投资者关注度越高,企业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的正向影响越显著。通过分析不同企业类型的异质性发现,数字化转型在高科技行业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2024年23期 v.40;No.659 17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 黄河流域科技政策协同性测度

    孙哲;张翼;曹蓉;

    科技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2年黄河流域九个省份的科技产业领域的政策文本数据,构建了“政策系统-政策工具-政策属性”的三维政策分析框架,通过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政策系统-政策工具-政策属性”的交叉分析法,测定了空间、时间、行政三个维度上的政策协同性对黄河流域科技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黄河流域科技产业发展中存在目标分散、工具失衡、协同度低等问题。

    2024年23期 v.40;No.659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 基于情景分析的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测算——以哈尔滨市为例

    张文会;宋雅婧;付博;周舸;

    文章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建立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测算模型,运用多元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法预测2020—2035年的客运量,基于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模型设定基准情景、社会发展情景、公交优先情景、结构调整情景和综合情景5种客运交通发展情景。以哈尔滨市为例,调研客运系统基础数据,对客运交通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城市客运交通发展,客运量仍保持持续增长趋势;在综合情景下,客运交通将于2032年实现碳达峰,其他情景在预测期内未达到碳达峰;私家车仍是哈尔滨市客运交通最主要的碳排放源,控制私家车的增长和调整私家车与出租车的能源结构是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碳减排的关键。

    2024年23期 v.40;No.659 183-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