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宇;毕海;熊敏;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党中央对市场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构建了包括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效率和市场监管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用优劣解距离法计算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序。实证结果表明,高标准市场体系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显著,沿海地区的省份综合得分显著高于西北地区的省份;从时间变化的角度来看,大部分省份的高标准市场体系综合得分变化不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宁夏和新疆排名波动较大且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下降趋势。从分维度特征来看,市场监管与市场结构对于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性较高,市场规模得分差异较大。
2024年23期 v.40;No.659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 祝振华;张红丽;李洁艳;
数字乡村是破解新时代“三农”发展困局、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农户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18—2020年县域数字乡村指数及其与2019年和2021年CSS数据库匹配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数字乡村的时空演变特征,检验与剖析数字乡村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乡村总体发展水平提高,呈“东部—中部—西部”逐级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HH型和LL型集聚特征突出,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具有明显的“虹吸效应”;数字乡村及其细分维度均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共同富裕,其中,乡村经济数字化的促进作用最大;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对中部地区和高学历农户的共同富裕促进作用更大;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乡村通过推动社会网络数字化促进农户共同富裕。
2024年23期 v.40;No.659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 刘超;任阳军;田泽;任芳容;
数字技术浪潮为中国实现居民幸福感提升目标提供了重要动力。文章在分析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分位点的提升,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作用呈增强趋势。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发展通过缓解要素错配和提高创新能力对城市居民幸福感提升形成间接促进效应。另外,地区竞争在数字技术发展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的过程中存在“倒U”型调节作用,多数样本城市地区竞争的调节效应位于“倒U”型曲线的左半部部分,即随着地区竞争程度的上升,数字技术发展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正向效应是递增的。
2024年23期 v.40;No.659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9K] - 陈莉媛;董会和;
县域城市处于我国城镇体系的末端,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主要着力点。及时、准确地识别县域城市的蔓延程度有利于精准调控,对于推进以县域城市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构建县域城市蔓延多维测度指标体系,利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测度我国县域城市2006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城市蔓延指数,并对各维度及综合城市蔓延指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县域城市普遍存在蔓延,效率维主成分对综合蔓延指数影响最大(43.048%),密度维主成分次之(21.035%),结构维主成分最小(17.332%),且我国县域城市蔓延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2024年23期 v.40;No.659 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8K] - 赵彤彤;焦方义;
文章基于营商环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使用我国31个省份2011—2021年的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考察了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营商环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还处于勉强协调阶段。从区域分布来看,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分布格局。Dagum基尼系数的结果显示,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超变密度对总体差异的贡献最小。总的来说,我国营商环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缩小区域间差异是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关键。
2024年23期 v.40;No.659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 张爱华;沈科宇;王钰佼;
文章从政务、市场、产业及创新、人力资源、民生和金融环境六个维度构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权-WASPAS方法测度了2013—2022年中部六省的营商环境水平,并从纵向对比和空间对比两个角度对中部六省营商环境进行差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部六省的营商环境水平均呈上升趋势,湖北表现最好,显示出其较强的营商环境综合实力;安徽、河南、湖南表现稳定,基本保持在中游水平;江西和山西则需要在某些方面加强,以提升其营商环境排名和竞争力。总体而言,中部六省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省域间差距逐步缩小,但各地区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需要优化资源配置。
2024年23期 v.40;No.659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2K] - 林娟;林玲;
文章基于2007—2020年全球56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探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首先,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碳排放水平呈现“U”型影响,且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和异质性分析也都验证了这种“U”型影响特征。其次,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国别差异、行业差异以及嵌入程度差异。最后,将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作为中介变量引入模型,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碳排放水平”的传导机制,发现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碳排放水平的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2024年23期 v.40;No.659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 胡彦迪;许英达;
文章基于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本要素配置影响的理论分析,选取2013—2021年我国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双固定效应双重差分模型检验了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本要素配置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开放能显著优化资本要素配置,科技支持水平、人力资本存量对其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地区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本要素配置有显著优化作用,西部地区则不显著。因此,应加强公共数据开放的法治保障、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挥人力资本存量效用的价值,加大西部地区的科技帮扶与人才引进力度,进而优化资本要素配置。
2024年23期 v.40;No.659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 郑浦阳;任道纹;牛君;杨广晖;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重中之重,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创新要素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是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能。文章基于2014—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要素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考察。结果显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要素配置在上述关系中发挥“U”型调节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东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此,提出鼓励多主体参与基建、持续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水平、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2024年23期 v.40;No.659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 齐欣;杨膨宇;齐渊;
文章聚焦数实融合赋能欠发达地区,探讨数实融合对区域协调发展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与空间效应,利用2011—2021年我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实融合会通过矫正资源错配、促进数字技术创新与提高政府关注度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数实融合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带动作用更为显著,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考虑要素空间流动,数实融合不仅会产生对邻近地区的经济溢出效应,还会产生跨区域的经济开发效应。
2024年23期 v.40;No.659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 唐晓华;余建刚;刘蕊;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探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关系,并借助门槛模型考察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差异化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具有先负后正的“U”型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方地区与中低端行业层面,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作用更明显。从不同约束条件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存在人力资本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单一门槛效应,且均表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特征。
2024年23期 v.40;No.659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 曾绍伦;杨慧丽;张頔;
文章以我国2010—2021年省域制造业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超效率SBM模型计算出考虑数据要素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根据C-D要素分解模型分析各投入要素的贡献,并实证分析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0—2021年我国制造业数据要素投入水平稳步提升,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态势,中部和西部地区制造业数据要素投入水平的差距相对较小;省域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纯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规模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演进趋势的影响相对更大;产出增长以劳动和资本为重要基础,数据要素的产出影响力相对较弱,整体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趋势;资本要素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劳动要素表现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滞后跟随性。
2024年23期 v.40;No.659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 周正柱;马婷婷;
文章运用生产函数法对2011—2021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49个城市的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和要素配置扭曲程度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冷热点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二者的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特征进行探析。研究发现:(1)在时序变化方面,2011—2021年三大城市群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而要素配置扭曲程度只有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趋势。(2)在空间分布方面,三大城市群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和要素配置扭曲程度的冷热点分布总体格局均呈现一定的空间集聚特征。(3)区域差异方面,三大城市群要素市场扭曲程度的总体区域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其中,城市群间差异是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城市群间要素配置扭曲程度的交叉重叠现象是其区域差异的次要来源。(4)在分布动态演进方面,除长三角城市群外,京津冀和珠三角城市群内要素价格扭曲程度和要素配置扭曲程度的绝对差异均呈缩小趋势,且三大城市群的极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2024年23期 v.40;No.659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2K] - 徐瑞璠;郝得泉;丁蕴;刘文新;
文章将水足迹纳入农业绿色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SBM模型、核密度估计、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算并分析了1997—2020年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演化趋势、区域差异及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整体不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上升趋势,同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全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总体演化趋势表现出“效率提升、存在分化现象”的特征,但四大地区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空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主要由区域间差异所引起;城镇化水平和粮食种植结构对中国农业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始终为正,R&D经费投入强度和工业化水平的影响始终为负,其余因素的影响存在时空异质性。
2024年23期 v.40;No.659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2K] - 孙红玉;赵博云;
文章基于2011—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和熵权法测度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并采用双重固定效应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抑制作用,但对邻近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中部地区抑制作用最弱,东部和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抑制作用最强;在对邻近地区的影响方面,东部较中部地区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更明显。
2024年23期 v.40;No.659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0K] - 蒙生儒;陈文婷;
促进绿色消费现代化是助推消费结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文章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并利用莫兰指数与Markov链分析法探究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规律。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省份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稳步上升,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地区增长幅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在3个子系统中,绿色消费生活现代化水平快速上升,绿色消费供给现代化水平与绿色消费环境现代化水平呈平稳增长趋势。(2)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3)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分布状态较为稳定,基本不会出现跨类型转移现象。拉长考察时期后,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动态演进具有马太效应,且较低水平省份向上转移的概率增加。(4)相邻省份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类型会对本省绿色消费现代化水平的转移概率产生影响。
2024年23期 v.40;No.659 126-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 伍文生;胡艳;朱晓莉;
探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文章构建了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灰色预测GM(1,1)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并分析了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及其未来趋势和障碍因子。结果显示:(1)三个系统的发展水平均值,除生态环境系统出现小幅波动外,其他两个系统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区域排序均呈现下游地区>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的梯队特征。(2)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呈现上升趋势,整体耦合协调等级从濒临失调上升至勉强协调。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呈现“下游高、中游平、上游低”的空间格局。局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高-高”集聚效应。根据预测分析,到2027年,长江经济带三个系统耦合协调总体接近中级协调等级,江苏将率先进入优质协调等级。(3)制约三个系统发展的障碍因子既存在共性障碍因子,也存在差异性障碍因子。科技创新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共性障碍因子多于经济发展系统。
2024年23期 v.40;No.659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